早上,去二年级上《春夜喜雨》。
课件素材找了两个礼拜才基本找齐。如此磨蹭,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手头事情太多,没有大块的时间去做,只有抽空去做;二是技术不过关,很多时候需要去用最笨的办法完成任务,有些浪费时间。
就像农人走进田地里,才知禾苗的长势一样,走进课堂里,我们才能更近距离地感觉到孩子的状态。
诗歌积累兴趣浓厚
文化自信油然彰显
关于“雨”的飞花令,孩子们竟然都会。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员举手抢答,“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都有人会。
问及怎么会知道,孩子们答“早读背诵过”。兴趣有差异,积累有差异,只能借势引导。
读诗两遍自明诗意
多读多思体会感悟
出示《春夜喜雨》,读了两遍,就有一个男孩举手:
“老师,我知道春天的雨很轻,是湿润的,不是大雨。”
我追问:你怎么知道?
他说,“题目中有‘春’字,我想到了春天的雨。”
这一回合,我发现这个小男孩最关键的两个学习点:第一,关联题目理解意思;第二,善于思考,善于表达。
虽然是少数,但是同龄孩子的激励,远比教师敦促、教导更有意义。
个性化对待
为了更好的发展
宇上学的第一天我就认识了,因为他的“十万个为什么”。
后来得知,他的幼儿教育比较宽松,上课听讲难以坚持整节课,但他思维敏捷、理解能力较强,就允许他去听懂了以后,自己看书或画画。这两件事是他的最爱,作为交换条件是不能随便下座位,不能影响别人。
我进教室的时候,他在专心致志读一本书,丝毫没有被干扰。可是,导课开始,他每个问题都在思考,想到答案就发言。
看似放任自流的课堂,他却会利用时间了。这两幅图,是他这两天的杰作。讲起自己的创作,他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学生不是不爱学习,是不爱学没有兴趣的内容。
我们不能做到一对一,也不能小班化,那就尽可能给予孩子们个性化成长的机会吧。
其实,我最想感慨的就是:你的爱有多包容,孩子的成长就有多多元。只有让每个孩子都爱上学校,这才是学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