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如何读一本书》,才知道自己根本就不会读书,前期花了大力气读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现在看来还是一有些乱。所以想应用这本书里的方法,来把这本书重新过一遍。
读一篇文章首先要对这篇文章的大概框架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弄清楚然整体上它在谈什么。然后对重点部分要搞明白是如何展开叙述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要在你充分清楚理解了作者要表述的问题后,你也要做出自己的判断——作者的论述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第四个问题就是,这本书的观点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本书的结构比较简单,第一部分以时间顺序重点刻画集中营犯人的心理状态变化的过程和生活经历。第二部分理论部分二阶段:第一阶段逐级展开论述找到自己生命意义的重要意义及方法,第二阶段论述自由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为悲剧的乐观主义辩护。
在集中营的生活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收容阶段——恐惧阶段,第二个阶段适应期——冷漠、迟钝期。第三释放和解放阶段——减压病、心酸和幻灭期。重点论述的是适应期,作者在此段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自身心态调整过程以及大多数犯人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来说明找到自己生命意义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理论部分为两阶段,首先提出,什么是意义疗法?
意义疗法是着眼于未来、寻找未来生命的意义的心理疗法,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分析学派的快乐原则,也不是阿德勒的权力说。
然后说到大多数人都有追寻生命意义的需求但是大多数人在追寻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存在之挫折。存在之挫折分三个含义:存在的状态、存在的意义、如何找到存在的意义。
遇到挫折所带来的后果——意源性神经官能症。在这里提到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人活着就是为了追寻某种意义,而不只限于欲望和原始本能以及调试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欲望冲突和矛盾或者说是适应社会和环境。我想如果人只满足于欲望和本能那也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
在追寻人生的意义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紧张而不是平衡。但是这种紧张是精神健康的前提。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中国也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甚至紧张对于一些神经官能症的患者来说更有效,正如年久失修的拱顶需要增加拱顶的压力以使其各部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道理一样。“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然后说到当代社会(上世纪50年代的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存在之虚无。说了两点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1、指导其行为并产生安全感的某些动物本能的丧失和作为其行为根基的社会传统的丧失。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就是厌倦。比如一些现象:星期日综合症、抑郁、暴跌、药物依赖和一些退休人员的表现,背后的原因都是存在之虚无。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叔本华说的话了: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
所以一定要找到,生存的意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