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头脑特工队2》上映后,内心就充满期待,三年前看第一部的时候就很感动,恰好那时开始走向自我和解,感触很深。看完第二部,感动依旧在心底蔓延,虽然是别人的故事,可那种被看见的感觉真得很好。
这一期的故事中,莱莉13岁了,青春期的到来意味着很多事情开始改变。长大的身体,不同的学习环境,以及更多样化的情绪。这不,焦焦、慕慕、尬尬就不带一声招呼地出现了,回想自己第一次有这些情绪,也是很突然。新来的情绪中,焦焦有核心话语权,但又像个反派一样,争权夺利,直言莱利已经不需要原来的四位情绪伙伴,并把它们打包送到“遗忘之地”。
看到这里时,欣喜和心痛同在,自己在那段内耗最严重的时光里,确实时时刻刻都在焦虑,感觉不到其它情绪。我极力让自己不那么焦虑,可是做不到。
我那时把么讨厌自己,其实就是讨厌焦虑的存在,讨厌它在摧毁自己的生活。我曾经把焦虑视为成长之殇,但这部电影告诉我,与乐乐一样,焦焦的出现是带着爱的。他全心全意为莱莉的未来做规划,以应对一切潜在威胁。
为了让莱莉得到火鹰冰球队的选拔,焦焦让她一大早起床,额外练习好几个小时。不可否认,这样的刻意练习确实能让技能进步迅速。可焦焦忘记了,人不可能一直处在担忧未来的状态里,太过紧张,只会适得其反。
在焦焦的控制下,莱利越来越不信任自己,她担心自己融入不了新的环境,就把头发染上跟火鹰队一样的颜色,还改口说自己很喜欢的乐队“很幼稚”。她也担心自己不够优秀,于是拼命地训练,拼命地在赛场上表现自己。她想要成为更好地自己,却不知焦虑之下的努力只是在不断浇灌头脑中那颗名为“我不够好”的种子。
失控与崩溃也是不期而至的,当你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时就已经被罚下场,关在小黑屋里。
小黑屋里的莱莉,焦躁地无意识地抖着腿,喘气快速又粗重。焦焦慌乱在控制台摆弄,掀起了一阵飓风,占据了整个大脑,其他情绪想要制止他,一时间也无能为力。剧情来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心也紧张起来,因为此时此刻的莱莉就是曾经的我,原来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这些课题。
我曾经也很疑惑人类的进化过程为什么没有淘汰焦虑,为什么越是现代化的社会人就越焦虑。我花了很长时间学习,走过很多坎坷之后,才逐步明白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是有需求的。社会环境越好,价值需求就越高,那些曾经的经历,那些心底的渴望,都会在某一刻变成焦虑。
对青春期的莱莉来说,焦虑源于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一方面她渴望被新的环境接纳,能在冰球上有更多的进步,可她又不由地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焦虑驱使她模仿别人,嘲讽自己喜欢的乐队,与曾经的好朋友渐行渐远,焦虑让她得到,也让她失去。
故事的最后,也是焦焦得到了安抚后,莱莉才重新找回打冰球的纯粹快乐,重新恢复与真实自我的链接,获得成长。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对焦虑产生了反感,松弛感才变成了新的追求。
难道焦虑就一无是处吗?我并不这样认为。《头脑特工队2》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焦焦的存在给莱莉带来的实质性进步。
在《焦虑的意义》一书中,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络 .梅 详细描写了这类焦虑的隐含意义:
焦虑是一种具备张力的生命体验。它提示我们内在的渴望,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生命本身就是不断地体验,焦虑下的痛苦虽然不可避免,但它实实在在地让你看到了更多,体验了更多,也成长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