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贵娟
这个寒假,我又一次拜读了《新教育》。品读了新教育的九大定律,朱永新老师的解说,可谓是字字珠玑,言之凿凿,今天我就"课堂属于学生"这一定律说说我的想法。
一,课堂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首先何谓"全员"?那就是班里的全部学生都参与,成绩再差,态度再差都要顾及所有,学生在班内是“沧海一栗”,可在家中,他(她)却是父母的天和地,我们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课堂上如果忽视了一个后进生,那么总有一天,会祸及成多个后进生,这是一个真实,痛苦而纠心的事实,长此以往,总的学习成绩自然可想而知,所以作为教师,于公于私于职业操守须做到让学生全员参与课堂,其次,何谓"有效参与"?那就是不搞形式主义,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我刚参加工作在大寨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为了讲公开课 《皇帝的新装》,在班内试了一次又一次,在哪里设问题,设什么问题,甚至提问哪个学生已经提前内定,唯恐出现什么纰漏,课堂情况不能驾驭,在课堂上,我问题一出,学生异口同声,整个课堂天衣无缝,业务主任高主任说,学生配合的挺默契,多年以后,才明白这是多么绝妙的讽刺!《皇帝的新装》一点都不"新",那感觉一点都不真。我的做法不就是削足适履吗?朱永新老师具体描述了公开课令人醉心的场景,赢得满堂喝彩的教学镜头,更尖锐地批判这是对人性的善意嘲讽,甚至是对人性的恶意戕残,好的课堂永远是人性的,人道的,而不是剥离了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又哪里能实现还课堂于学生的教育追求?这样的教学情景不属于学生,也不属于人类。我怎能成为课堂的统帅?这样的课堂,哪里属于学生?关于教学,刘庆昌教授说的一语中的:“教学的最佳状态,是情感共鸣,思维共振"。只有"师",没有"生",何谈"共”?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完整的人的成长,因而教学必须要“目中有人"。有人说,课堂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探求过一个问题,就没有受到真正良好的教育,那么,为人师者应扪心自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孩子有过自发探求的经历?有过震撼心灵的时刻?如果没有,就要反躬自省,我们的教学做到“目中有人"了吗?还是朱永新老师说的好,课堂教学决不能是教师的表演,更不能是他的独角戏,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
二,课堂上学生应享受汩汩而来、欲罢不能的诗意与幸福,学生应投入洋溢四周的自由和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而现实中,我们的许多课堂如战场,学生紧张得如同下人的拘谨,奴仆的胆怯,童媳的压抑,教师成了“教育警察",“教育的魔头”,有了这些,课堂就不是学生的“家”,纵使是“家”,也是一个冰窖般让学生畏而远之的“家”,于是,学生只能成为“一个不回家的人”。试想,在"警察"虎视眈眈"的教育下,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怎会有正常的思维碰撞?怎会有灵感迸发 ?怎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岂不是成了空谈?所以,只有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放飞并侃侃而谈。课堂属于每一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
三,课堂是学生未来生活技能的操练场,是学生未来人生阅历的实习地。我非常欣赏这句话,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最大平台,而恰恰是课堂成就了学生的不仅是知识 更是生活技能和心态,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的底气,课堂上一道题答错了,理解上有些偏颇,那都不是事儿,而从对一道题的争论中学会思考,甚至“学会理论”学会"争吵",让学生拥有战胜挫折的经历,拥有多种情绪情感的体验不也是很重要吗?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是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根本,不管将来做什么,做商业大亨也好,做面馆老板也罢,搞科研发明也好,搞形体美容也罢,面对逆境能做到愈挫愈勇,能屈能伸,另辟蹊径,最终柳暗花明,绝不是一蹶不振,跳楼轻生,成为社会的负担。在课堂上让学生懂得,生活是多种滋味的混和体,生活中,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课堂属于学生,我只是行走在路上。我要加快步伐行使教师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