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看完之后有三个词跳到我脑海里:文化,宗教与哲学,悲观。
文化在全篇都被提及,即一切提升精神层次的内容,比如:知识,音乐等等。文化和幸福、孤独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知识)越高,内在心灵越充实,你越远离空虚,所以幸福。内心空虚,就会寻求社交、娱乐和各种享受,所以内在所具备的愈多,求之于他人的愈少,他人能给自己的愈少。即智慧愈高,愈不合群。也就是所谓的孤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里,自己是唯一纯正和持久的辛福源泉”和我最近看过的几本书观点有着同样的意思,自己需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全文提到了各种宗教以及其部分核心思想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每个宗教其思想是大不相同的,我之前在一位基督教徒家借宿,晚饭后聊了许久,发现虽然教徒都很和善,但心中对教义的支持态度还是非常强硬的。让我不禁想到:大科学家,哲学家最终都步入“神学”、宗教和我们普通的芸芸众生步入宗教是有很大不同的。他们给我的感觉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是一种得到真理的感觉,而我们却还停留在“山是山水是水”,是一种因为无知而不得不相信别人总结好的真理…所以在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觉得作者看待问题太理想化等等
看到本书后半段,只有两个字“悲观”。我感觉作者是想说:人生就是来受苦还债的,所以直面与看开痛苦,你还的越多(经历痛苦不幸,并且还站着),你能开心的时间就多一点。
这本书我还会再看的,因为一遍并不能吃透。感悟也比较偏自己的理性化。就如同第一次听一个你不认同的观点一样,有些抵触,从而无法完全理解。
最后摘抄两句封面上的句子:
“我们承受不幸,皆因我们无法忍受孤独。一个人要活得像一直队伍,身穿抵抗命运的铠甲,手执对付困难的武器,独自和生活战斗。”
“孤独是困苦的,但不要因此就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哪里都是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