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一首家喻户晓的《沂蒙山小调》,唱尽了八百里沂蒙的壮丽秀美,却唱不尽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党群情深。孕育形成于此的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正在新征程上不断焕发出新的光芒。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将革命一程又一程地推向胜利。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涌现出抚养86个将帅子女和烈士遗孤、自己孙子却饿死了4个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带领姐妹跳进河中扛门板架“人桥”的妇救会长李桂芳,组织乡亲们烙煎饼、送弹药、救伤员的支前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鱼水情深的故事永远讲不完。发生在沂蒙山区的这些催人泪下、感天动地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党与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可以说,党用生命选择了“为人民”,人民也用生命选择了“跟党走”。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结成鱼水一般的情谊,人民群众才会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因为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从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从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从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新时代,无论地位、条件、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角已经吹响,可以预见,在新的伟大征程上难啃的硬骨头、难涉的险滩、难攻的山头会越来越多,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我们党的红色血脉之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就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群众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