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2018年阅读过的书目整理一下,并从书架上找出来,按月摆在一起,很有收获感,共阅读58本。2018年是此生以来阅读最多的年份。
现在总结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有目标有计划很重要。如果没有阅读的目标,就不知道阅读什么书。有书了如果没有计划,也只会让书躺在书架上。年初就计划每周阅读一本。有这样的目标就有了计划,月初会把本月要读的书拿出来,放在方便阅读的书桌、客厅茶几、床头柜、办公桌上。只要一有时间就要求自己去读。这样把很多零碎时间用起来,也会把时间优先分配给阅读。一到月底查看记录,还没到4本,就会更抓紧时间去阅读,把阅读放在更紧迫的位置上来。
二、运用多种工具,促进阅读。首先我建了一个“2018悦读”的EXECL,把计划阅读的书名打进去。阅读完毕就补齐作者、出版社和出版时间。随着书目越来越多,很有成就感。之所以不用word,用EXCECL,是为了方便年末分析和统计。其次我每看完一本书就写几句点评,最早记录在博客里。后来把每月阅读的书目点评发在公众号里,虽没坚持,但也有督促作用。阅读打卡坚持了67天,效果也不是很好。现在想来还是把每本书阅读感受写在博客里最好,可以分类查找。
三、学会了精读书籍。今年精读的有三本书,都有重读,并做摘抄和批注。这样啃读非常有收获,大大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教师阅读地图》摘抄和批注8294字,并在教师阅读交流会上作了专题阅读报告;《儿童的人格教育》摘抄和批注10501字,每章都画了思维导图;《自卑与超越》摘抄和批注8419字。
接下来再把自己阅读的书目按魏智渊老师的观点做以下分析:
一、专业知识结构大致合理。他说:教育作为专业领域,也拥有最合理的知识结构。他把这个知识结构大致分为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占50%;我阅读了16本,占27.59%。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占30%;我阅读了21本,占36.2%。人类基本知识占20%;我阅读了21本,占36.2%。我阅读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但因为我身为副校长,管理成分加重,所以专业知识所占比重相应有所增加。人类基本知识比重也较大,这里我是把非前两类的都归到这一类,可能比较杂。其中自己的特长摄影和爱好收藏古玉所占比重也较大。
二、阅读层次不高。按照魏老师的说法:专业书籍由浅入深的发展阶梯,粗分为五类。我阅读的书籍中,案例型2本,经验型14本,分析型11本,原理型3本,哲学型0本。有些是非专业书,难以归类,能归类的,也能看出我的阅读层次勉强算在中等。
三、根本书籍阅读不多,只有9本。其中我阅读的承载人类文明的根本书籍1本。学科奠基之作、代表作和集大成者,勾勒了本学科的框架,对本学科的根本概念有透彻的解释或梳理的,我阅读了6本。大家小书,即由一流的专家所写得一些通俗易懂又不失深邃,对某一领域概貌及主要概念有清晰把握的书籍,我阅读了2本。
专业发展,是一个辛苦的修炼过程,我渴望通过阅读,穿越理论,能够最终清晰而深刻地把握教育,理解自己的学科。渴望对学生问题、学科问题迅速做出鉴别及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自动化水平。
2019年,我会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