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 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
1951年史铁生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属中学,1969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并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
相比史铁生的病,我这胃痛不能算啥,同样与他的文学成就相比,我这小文更像是小朋友的文字游戏,但此情此景,我能想到的最贴切的标题就剩这个了,暂且盗用一下吧!
胃,持续叫嚣着。空腹时,它隐隐作痛,提醒我它饿了,勉强吃些软和的,热乎的,清淡的,似乎问题不大。下肚没多久,胃继续开始不消停。每天这么坚持着,没有一丝缓解的迹象。
就这么着,已然一月有余。
不敢耽搁,但曾听友人提过的,即使下次得胃癌,也不再去做胃镜。这话与我心理留下的阴影面积太大,不愿尝试胃镜。想着中医是不是能好些,拜托同学挂上号,去省中医溜达了一圈,把完脉,问完诊,医生问我是否已四十有余,我叹然,如此病容,竟让我看似苍老了这许多?无奈,脉细弦,脾胃严重失调症,除了中医调理,胃镜诊断必不可少。
看来是逃不掉了。
开单子,交费,预约。实在没有勇气,幸好有所谓“无痛胃镜”。虽说要全身麻醉,这对我这个已经动过好几次手术的人是可谓雪上加霜,相比插管的恐惧,我还是退而求其次吧,过一关算一关吧!预约,排号,等……
等待的日子最难捱,每日三餐依然重复,每天的疼痛也在持续,渐渐都有些免疫了。期末考试,我所执教班级的数学、科学成绩都大有起色,按理值得庆贺。照日子,似乎离年也愈来愈近了,寒假也开启了,但这喜庆与忙碌的气氛于我却很遥远。只是沉浸在自怨自艾里,淹没在无边无际的疼痛里,摧毁在每时每刻的担忧里。计划好的行程都取消,工作的安排都搁浅,一切都服从于看病诊疗。
晚间,熬上泡了几个小时的中药,边看火,边沉思,空气里满是浓重的药味,想着这些药喝下去,满身散发的该也是这个味儿了吧!不敢奢望药到病除,因为病去如抽丝,但愿能慢慢缓解,逐步调理,让我以后的岁月能轻松些,让这多病的人生能稍稍享受着,毕竟就我这年龄,还能算上年轻,大把的岁月和时光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
但离了健康,人生还能有啥?生活还能剩啥?对史铁生而言,《病隙碎笔》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因为他深深明白,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然后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
可以说,凡是个体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史铁生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给予一一地解答,从而让读者不时产生心灵的强烈共鸣: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书中243则充满智慧与安详的随笔文字,是作者以生命的追问方式来不断捕捉思想的火花而逐一写成的。由此,我也慢慢读懂史铁生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