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用儿童视角!
我每天仰望天空,俯首聆听童心。
“儿童视角”本来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小说作者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
相对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
我想到了教育。最近我们常常听到“学生立场”这个概念,其含义大致和“儿童视角”类似——通俗地说,就是要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但“学生立场”这个短语比较容易让人想到“教师立场”,并可能在潜意识里将二者对立起来——而事实上,“学生立场”和“教师立场”并非完全对立。因此,我还是更喜欢用“儿童视角”这个概念。
什么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儿童视角”呢?我不是理论工作者,没有能力从理论的高度下定义。但我可以这样来表述我对“儿童视角”的教育学理解: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这个理解,也不是我的“原创”,而是读两位我十分尊敬的教育家的著作所受到的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不朽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中这样深情地写道:“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第一版第44页)记得当我读到“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时,怦然心动,想了很久很久。教师应该多想想自己曾是孩子时的欢欣、恐惧、喜好、憎恶,想想小时候自己喜欢怎样的老师,以及老师怎样上课,这不就是“儿童视角”吗?
陶行知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这样告诫未来的教师:“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白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而没有得到‘优’,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陶行知教育文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257页)读到这里,我无比感动:陶行知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教育家,与其说因为他首先有一颗伟大的爱心,不如说他首先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变个小孩子”。某种意义上说,童心,这就是“儿童视角”,没有这样的“视角”,绝对当不好老师。
这个暑假,我去长沙读书初一学生一一巍伦来看我。我俩在办公室聊天,谈社会,谈国家,谈人生,最重要的谈了如何提前规划时间……他给我说:“叶老师,刚进入六年级时,有一件事我很后悔,但当时没说,现在可以说了。
”我说:“好呀,你说。
”他说:“那是进入六年级冲刺名校晚训班时的一个夜晚,我忘了拿书,跑回学校,看到你和程皓他们有说有笑地挑战,当时我好想留下来,但你只是对我一笑说,快回去哦”
当时我有点郁闷,真的想你说一声,一起挑战可以吗?”
我听了哈哈大笑,心想,这都值得你郁闷?我当时只是谁愿意留下就留下学,对孩子来说是苦差事了我怎么知道你也想留呢?这事都要生气,也太小气了嘛!这哪值得生气呢?但我转念一想,觉得伦儿“小气”,这是成人的想法,而当时,伦儿是一个小男孩,也想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多想努力,多么希望老师能够知道并表示欣赏啊!也能说一声伦儿,你留下一起加班来一次挑战自我的极限,可我却没有如他所愿邀约他。只想他主动找我。
这事仔细一想,至少说明:第一,我没有关注他的神情,如果那晚取书我仔细观察他,看着他坐在那,满怀期待等我呼唤的双眼;第二,在我表扬程皓的时候,我没有觉察到坐在下面的伦儿脸上那渴望的表情。第三,我没有能每个娃单独聊一次,关于做“深夜拖油瓶”的分析。
于是我对伦儿说:“是我的不对。虽然一年后的今天你才对我说,你也早就不为此事感到委屈了,但你说出来是有意义的,因为我还在当老师,这对我以后更加细心地对待学生,特别要以儿童的心理去理解儿童,是有帮助的!”
正是我的学生伦儿告诉我,什么叫“儿童视角”。
于是我在教育中践行,用儿童的视角理解儿童。
记得有一次的(二升三)写作课中,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请观察我是怎么笑的?像什么?
画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一时间,我的笑便飞入孩子的笔尖下,像阳光,花朵,草尖上的露珠……
我沉浸在被孩子深深地爱中,微微地醉着。
突然一声尖叫如刀子划破了幸福的绸布,
“小一一问一一他说你的笑像狗一样一一”
一刹那,所有同学目光都投向这个句子的主人一一准儿。
我此刻却无味杂呈,像狗一样笑,唉,在孩子心中留下此等影响,心里有点失落……
准儿完全失去了他平时的挂在嘴角阳光和信心。无措地坐在位置上,等待着我的责骂,现在他感到十分地尴尬,简直就希望能钻到地底下去,这样他就永远也不要见到他的同学们了。
孩子们注意到了他内心的斗争,有的开始窃笑,而其他的同学则为准儿感到尴尬,于是假装不去注意,这使得情形变得更糟。准儿僵立在那儿,脸上抽搐着,眼泪都快流了下来,那种安静变得让人无法忍受。就在这个时候,我想打破了这种尴尬,不伤害到孩子,轻轻地拥抱他说:“狗一样地微笑,老师还没学会,待几天老师去观察一下,学一学,你看像不像?”
这时准儿却哭了,也哭边说:“老师……我最喜欢我的麦秸(狗名),是我最……最……爱的……宠物,上次它来时,你还让他当了一次才模特,你说我小狗的笑是天底下最有童心的笑……”
此刻,我才发现,我得到的是世上最美的礼物,是没有染上尘埃的一片童真……
我搂得他紧紧地最后说:“谢谢你,准儿,我收到一份最美的笑。你刚才经历了一个很艰难的时刻,我们都经历过类似这样的时刻,你做得很好。”
我把他的这句话,写在了本子上,让他签了一个大名,成为当时感动我的十大名句。
上课他,把这句话及话背后的故事说给全班同学听,在同学羡幕的目光中,他又自信地笑了,腰直直的,目光中亮亮的……
那晚,我批改作文时,意外发现,文中我的笑变得更萌了,如那个布娃娃安静的微笑,伴我入眠;如像我的宠物公主金鱼吐泡泡一般可爱;如在梦中奥特曼打完小怪兽似的笑……
我的笑就萌化在各类的宠物里……
当时我觉得当务之急不是帮助学生弄清知识,而是给孩子以尊严,让孩子恢复自信。所以才我找了一个理由,拥孩子入怀”,最后获得是内心的感动。设想一下,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我做为教师不批评、指责,而是请准儿“坐下再想想吧”,那也会让准儿多么难受。我选择充满尊重的办法,是给准儿创造一个机会,用儿童的视角去理解,读懂,也是一种教育。
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曾谈到“当学生提出不上课、不作业、不考试的时候,怎么办?”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许多教育者看来简直就是“乱弹琴”。是的,如果从“成人视角”看,学生不上课、不作业、不考试,那还叫什么“学生”?但李希贵的回答是:“在十一学校,我现在面对最多的挑战就是,这些学生会找到我,说他找老师商量,希望这两个月不上课了,但是老师看上去不太同意。还有学生找到我,希望这个学期不做某学科的作业了,我跟老师商量,老师担心我。这样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当一个学生出现的时候,自习时间不一样,尤其是今天互联网的影响,他不仅仅靠一个渠道学习的时候。当他变得不一样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让他在课堂上做一样的作业、考一样的卷子?为什么?没有理由,就是习惯,就是制度、就是掌控。但是,要打破这个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我们如果真的要研究每一个学生成长链条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必须打破。”
想一想吧,我们的教育中,我们的课堂上,是不是缺少了一些“儿童视角”呢?我们制定过那么多的校规,有哪一条跟孩子商量过呢?我们有太多整齐划一的要求,不就是为了方便教育者便于管理,甚至“看起来舒服”吗?我们空洞乏味地给孩子灌输那么多超越他们年龄特点因而他们根本听不懂的这个“思想”那个“价值观”,想过孩子的感受没有?
在今天这个背景下,提出教育要有“儿童视角”是有特定针对性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主张绝对的“儿童中心主义”,即一味地迁就儿童,放任儿童……决不是的!如果那样,等于是取消了教育。从另一个角度看,教育的“成人视角”依然重要,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使命,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的过程、智慧和艺术,等等。但任何一个时代所强调的,总是该时代所缺乏的。今天,我们时代的教育缺乏的不是“教师的大脑”,而是“孩子的心灵”,因此,我呼吁——
教育要有“儿童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