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节要走亲戚,几乎各地都一样,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共有的习俗。
所不同的是,走亲戚的时机方式在不同的地域有很大的差别。就像南北方的小年都不是一天那样,走亲戚的规矩也大为不同。而且,各地的规矩都有逻辑严谨的说辞,到了某天就应该干什么,都有几乎明确的不成文规定。
二
我小时候,走亲戚是春节的重头戏。过了除夕以后,从初二开始,每天都有讲究。
初二那天,总体思路就是“回娘家”。姑姑们、姑父们以及他们的儿女(也就是我的表兄弟姐妹)就组团来到我家。那时候奶奶早已去世,家里的老人只剩爷爷一个,姑姑们走亲戚主要就是看望老人。
通常情况下,上午十点半左右亲戚们都会来齐。之后分工十分明确,男的坐在客厅谈话喝茶,女的到厨房帮厨做饭,孩子们自然就会扎堆玩耍。十二点左右,饭菜备毕,主客上桌,男人们开始了觥筹交错,女人们则兼顾自己与孩子。两三点钟之后,饭已吃得差不多了,酒也已经到位,开始起身告辞。
那时候,虽然亲戚们之间距离都不远,但因交通方式(主要是自行车或者三轮车)所限,往返路途颇费时间,从早晨出门到下午归家,一天的时间都过去了。
初三,轮到我的母亲这边“回娘家”。与姑姑们套路差不多,我们也会一早出门,按照与初二的程序走完全程,然后回家。
初四,家里会迎来另一波客人。奶奶娘家的侄子会来看望爷爷(他们称呼我爷爷为姑父),通常这样的亲戚感情距离较远,平常来往并不太多。
从初五开始,“回娘家”基本告一段落,“回头礼”开始登场。所谓“回头礼”,大致意思是凡来过客人的,都要再回他们家逆程走一遍。也就是说:我们要去姑姑家,舅舅要到我们家,如此等等。
“回头礼”结束以后,走亲戚的任务基本完成,大家一切回归正常。等到过完正月十五,春节最终落幕。
三
三十年来,再看春节走亲戚的风俗,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走亲戚已经完全不像以前那样,一家亲戚花上一天的时间来探访。除了年轻的夫妻们照例还要正式的“回娘家”以外,其他的(尤其是父母双亲已经不在的)通常都是除夕之前提前去一趟,聊聊天喝喝茶,过年的礼钱一付,个把小时就离场,正式性越来越低。
还有一个变化是,交通方式发生了巨变。以前的以自行车、三轮车为主,现在成了以汽车、电动车为主。一个小时的路程变成了不到二十分钟,来去更加简单也更加随意。
另一个变化是,几乎很少在别家就餐。一是因为别家做饭颇费功夫,二是口味提升的人们不再看得上别家饭菜的滋味。除去饭菜,走亲戚的时长已经大大压减,两个小时已经算长的了。
四
所谓的走亲戚,大致也算是官方口中所总结的拜年,正如大家普遍感觉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一样,走亲戚也没有以前那样的感觉了。那时候,感觉到的是绵绵的亲情,现在更多是感觉是大家在挣钱的百忙之中完成自己走亲访友的任务。
时代的发展,以及与经济金钱的追逐,冲散了很多传统,亲戚们之间也或多或少免不了有一些金钱方面的盘算。也许这是时代的必然,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它并不仅仅存在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它还存在于没有我们的以前以及我们逝去的以后。适应变化这种常态,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