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爱说话、喜欢表达的人,这是最近对自我认知的最大的体会。
不是随便的说三道四,而是喜欢输出自己学到的知识,把自己所读过的书,所了解的,还有自己的所思与他人分享,然后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深化自己固有的思想,当然也再吸收其他人的观点,而这个过程会让自己莫名的兴奋。交流、表达是一种输出,那输入呢?就是读书。
我不能说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但是我喜欢吸取新的知识,我喜欢对自己未知的事物总抱有好奇的态度,或者说是求知欲很强,而且喜欢带有比较强的目的性去了解这些,会刻意记住一些自认为重要的东西。而让自己感觉神奇是,这种刻意强加的记忆而获取的知识会让自己在之后的一些与他人的交流中派上用场,或是装逼亦或是让对方增加对自己的好感?
这个周末与一位新结实的朋友去了当地很文艺清新的书店,朋友邀请我去这家书店当然不会是简单的耍文艺装清新,然后我像个小女生般对着那些漂亮布袋子、彩色铅笔天真的说:好漂亮啊!然后拿起手机美图拍照。
走过每一个摆设的书架我很惊讶,就是大部分的书我都有读过,虽然没有读过,但是我也能够知道其大致内容或者是关于书的背景,或者是说关于作者的一些概况,本身的性格驱使着我要说出这种感受,没错,就是表达、沟通、交流。
走过的每一个书,我向朋友讲关于自己对其的理解,最近看的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中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创作过程当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关于著作翻译中实译文学的美;
朋友饶有兴致从书架底端拿出的的书,刹那间看到的封皮以为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定睛一看居然就是那天白天时候在豆瓣收藏想要读的那本《爱的艺术》,简直不能再墨菲了;
畅销书架上摆放的《追风筝的人》,下面摆放着的《群山回唱》但是不对,少了一本,什么呢?就是觉得不对劲儿,朋友脱口而出的《灿烂千阳》让自己肾腺一紧,会视而笑的默契,然后探讨关于这位阿富汗作家的创作风格;
朋友向我介绍选购书籍时候先看出版社、再看作家、再看内容也无不是一种精准购选的法则;
走到《三体》架子前,朋友异常兴奋说终于看到了,还拿起拍照,而前些日子在《圆桌派》上也正好了解到了一些关于《三体》的延伸的东西,和兴奋的朋友探讨。
当时我突然自我矫情的内心感慨,原来自己也算是读了一些书的人啊。与朋友来到书店能够发现这些书籍不那么的陌生而更像是朋友,我与一些朋友有着很深的渊源。
有些我了解它,了解它的所有,它的出生,它如何从默默无闻到众星捧月般被拿起在每一位爱它的人的手上;有些是他们了解我更多,他们了解我之所以为我的缘由,我的每一个过不去的坎儿、释怀不了的情愫,解不开的心结这些朋友都有帮助过我;当然还有那些泛泛之交的,还有萍水相逢的,还有未曾了解但值得期待的,我兴奋于自我发现的兴奋当中,是那种恍然之间了解自己的兴奋。
读书有没有用,这是几个世纪都在讨论的话题,有用、无用也各自成派。而关于读书对于我的意义也是最近才发觉,那些读过的书,那些了解的文字,那些纠缠在书中的各色人物,那些挥之不去的感同身受的故事情节,都曾那样的丰富了我空白而贫乏却有急切渴望养料的大脑。
是的,我被洗礼了,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喜欢这样子的,我发现了自己的喜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感到幸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