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新闻讲的是:
有位67岁的老大爷在超市买了8.8元的葡萄,在结账时被告知不收现金只接受微信付款,老人一怒之下拿起葡萄就走,后与保安发生冲突。
老大爷恼怒地说:“羞辱我老头子不会用微信啊?!”
有网友评论说:感觉他被时代抛弃了……
网上有一项调查,对老年人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约有一半老年人不同程度地患有“科技恐惧症”。
在被调查的3万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84%的人不会使用手机接发短信息,55%不会使用电脑上网,72%不会使用街头提款机提取小额钞票……“
为什么老年人会对科技如此“恐惧”?
1 受文化程度较低
外婆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上过学。
前两年过年回家时给外婆带了一个老人机,我教她手机怎么解锁,通讯录按键在哪个位置,怎么找联系人……
即便如此,她还是会忘了。
现在她只会打电话和接电话。
因为不识字,每次她要打电话时,要靠屏幕上名字的长短和位置来确定。
即使这样还经常打错电话……
我爸是高中毕业生,那时候他家那儿高中生还是挺稀罕的。
刚开始他也只会用功能机打打电话发发短信。
买了个智能手机给他后,自己学会了用手机上网,平时遇到问题就会去百度搜一下。
以前我爸没事喜欢跟朋友打打麻将,现在就只在网上斗地主。
晚饭时还会跟我聊他在网上看到的新闻,现在俨然一个重度网络依赖者。
我妈只接受过小学教育,微信都很少用。
她喜欢看电视剧,但是不会用手机看。
因为她喜欢听歌我买了一个收音机给她,但是她觉得用起来麻烦,就被搁在角落里起蜘蛛网。
每次有事了就让我爸发微信给我。
2 个人兴趣
朋友的奶奶退休后喜欢上了摄影,买了单反相机和镜头。
研究拍照技巧,还经常跟朋友讨论怎么构图、怎么调焦。
每天都会带上相机拍公园里晨练的老人们。
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位爱摄影的老太太。
每次看到她来了,都让她给自己拍几张照片。
不仅如此,她还学着怎么处理照片。
从傻瓜软件美图秀秀开始用到PS。
PS又从鼠标点进化到使用快捷键。
现在PS水平已成半神,在考虑要不要买手绘板。
在公园里看到一个老大爷,喜欢唱歌。
有一套移动的KTV装备,可以塞进一个小号行李箱里面。
我见到他的时候,地上显示器放着MV,边上放着一个音响和两个无线麦克风,手里还拿着一个唱的正high。
大爷还会唱英文歌,迈克尔 杰克逊的《Beat it》唱得真的很像。
听他说还会用AU进行歌曲人声消除。
大多数老年人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他们倾向于经验的分析,对新科技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认为高科技产品派不上什么用场,自然对科技提不上兴趣。
3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
老年人在他们那个年代什么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比如做木工,你做一个床总得有图纸,看得见摸得着,顺着做就行了。剩下的就是工艺的精巧。
比如他们认为买东西,现金交易最靠谱。
所以他们无法理解网络购物,并觉得通过网络进行金钱交易相当不安全。
去年冬天,楼下不远处有个卖红薯的老太太,烤的红薯特别好吃。
付钱的时候发现烤箱上贴着支付二维码,
我问:“您还用手机微信和支付宝呢?”
老太太:“可不呢,手机付钱,方便!”
老太太告诉我:有一次孙子跟她去菜市场买菜,菜款刚好少了3毛钱,自己没带零钱,孙子用手机对着老板的手机,钱就付清了。
后来孙子告诉她:这叫手机支付,付款时只需要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好了。
于是老太太让孙子教他怎么用,学会以后老太太买把葱都用手机支付……
4 不愿意接受改变
新科技对老年人来说特别陌生。当已有的经验无法与新生的事物建立对应模型时,就会不知所措,而遇到不知所措的东西时,逃跑是最安全的选择……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心理舒适区。
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
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先把鼠标移动到左下角。”
“哦。”
“然后左键点击一下这个按钮。”
“哦。”
“然后在弹出来的窗口中选择一首,你就可以听戏了。”
“哦。”
“爷爷,你会了吗?”
“哦……”
“!”
“奶奶,网上商城东西种类多又便宜,我教你用淘宝吧。”
“算了算了,这是你们年轻人的东西,我学不会的。”
“……”
老人们大半辈子时间沉淀下来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已经定型,牢不可破。
年龄越大,视听以及认知能力越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
所以面对新科技,他们无所适从,他们也不愿意学习。
作为后代,在教老年人使用科技产品的时候。
要有成倍的信心和耐心,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该知识,而是你的耐心。
马克吐温曾说过:年龄这件事,心态重于事实,你要是不在乎,它就不重要。
事实上,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心态,老人们应该摈弃“人老了,不中用了”的心态。
活到老学到老才是保持年轻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