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澜斋
文化类节目无疑在近几年电视综艺节目中异军突起,其背后的根源背景,多家解说纷纭,或者认为是文化自信的高涨,或者认为社会现实对个人碾压的转向诉求,或者还认识是职能部门的积极倡导,总之,文化筵席已经摆下,享受者纷纷赶来,络绎不绝。
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综艺一直都备受追捧。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故事》,再到前段的《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还包括其他林林总总的节目,以及最近热播的《朗读者》。
这些综艺节目几乎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层根脉之上,文字的辨识和书写是对汉民族文字的追认,成语典故则解剖了汉文化典雅含蓄的一面,书信札记就更是士人集团(包括近现代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窥探,其余的一些节目而注重诗词文化的挖掘,中华经典故事的讲述,而近来热播的《朗读者》则在兼顾民族温情之外,更注重向个体心灵的诉求。
《见字如面》豆瓣评分高达9分;《中国诗词大会》豆瓣的评分为8.5分;《朗读者》首期播出后,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3分。可见,大众对文化类节目的诉求,愈发高涨,对这类节目的评价自然不低。
与时下流行的娱乐快餐文化相比,这类文化类节目被网友盛赞为“一股清流”,对于节目所承载的文化重任十分钦佩。
如今,新一档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播满堂红,这也是主持人董卿首次担任节目制作人的节目,此前董卿还曾担任《中国诗词大会》等多个文化类节目的主持人,不过,在她看来,这并不代表文化类节目要开始大火了,只是个风向标。文化类节目迎来了绝佳时机。在满屏的娱乐类综艺节目中,文化节目相继涌现似乎是一种时代的必然,也是一种价值的回归。
相较于娱乐类节目,文化节目确实有一定的准入门槛。董卿也认为文化类的节目很难做,需要更精心的设计,他们希望把《朗读者》打造成一档“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高”是来自文学品质,而“不冷”靠的则是情怀,用真挚的情感让文化更加平易近人。
很多人都表示涨知识了,“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其实在节目播出不久,中国老舍研究会就发问做出权威解答,而直接证据就是老舍儿子舒乙的文章《这个名字该怎么念?》。
通过对“老舍”的读音的纠正,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任何的的文化类节目并非是完美无瑕的,尽管导演、制片人以及编剧都为了节目的完美孜孜不倦,容不得半点马虎,但是在面对中国文化的恢弘背景和高深的内涵时,总是难免出现些许的瑕疵。
《朗读者》播出后,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文化看点是:
1.文学文字的魅力,不管是《宗月大师》的深切感怀还是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的诗性呐喊,不管是婚礼致辞的谆谆嘱托还是朱书豪式的呢喃爱语,还有母亲的呵护祝福,以及中、英、法三种语言的交汇,都是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曼妙文字。
2.音乐的触动,在董卿一袭粉装出场之后,李云迪的缓缓钢琴曲点燃了《朗读者》整个知性高雅的气氛,钢琴曲伴随朗读,成就了最完美的珠联璧合。
3.民谣的回想,在节目播放的中期,出现了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画面,作为前期的预设,想必自然在后期有出场。
果然在节目最后由其作结尾,他演奏一首《匆匆》,这首歌同时也出现在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非诚勿扰》里,李香山(孙红雷饰)葬礼所用背景音乐就是此曲。在这首歌曲中,我们能听到对于光阴飞逝的感慨,对于往事不再的惆怅,加之其“匆匆”二字的叠复,一场场朗读之后,一幕幕感人画面结束,难以“遇见”的还是旧时的自己,旧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