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上和队友散步,旁边几个路人走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你要是早几年生,现在小孩也上初中了。”
第他们走过,我不屑地嘀咕了一句:“搞笑,生孩子是说生就生的吗?”
队友说:“如果中了五百万,我们就回老家,生二胎,享受生活。”
“生孩子不只是钱的问题,还有爸爸的参与度,你的参与度没到一定程度,我不生。”我反驳道。
“之前那是因为你休产假在老家,我没在,不然我肯定参与了。”队友解释道。
“那后来在一起了,你回家不也是玩手机?”
“你这样钻牛脚尖就没意思了。”
“你不可否认,男女在养育这件事上的投入是不平衡的,太多人认为女人带小孩是理所当然的,同样的付出,爸爸会被当成楷模受人表扬,妈妈就不会得到夸奖,全职妈妈甚至被人看轻。在社会大环境没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的情况下,有钱我也不想生二胎。”
“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啊,这个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你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人演讲,说知识改变命运,台下有人提问:我在小县城,很努力才考上北京的大学,可是,北京的小孩,付出少得多就能上同样的大学。演讲的人回答他:放在古代,少爷有学上,你只能当他的学童。”“你一下就要男女完全平等,当然难。那以前都是女的做饭,现在男的多可怜都得做饭了。”
话题从生二胎上升到了男女平等。在生孩子和养育孩子的事上,我不自觉地就会有一些心理不平衡。
2.
看过“丧偶式育儿”相关的文章,也看到身边有很多家庭因为生育女方不再工作或是暂停工作,也听到女性长辈们数次表扬放下工作全职照顾小孩的爸爸,教育同样有在照顾小孩的妈妈要珍惜这样的好男人。还有我奶奶几次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一定再生一个,生个儿子,两个小孩,男方就没什么可说的,家庭会更稳固,我告诉她,现在社会不同了,女的不用靠生孩子维系家庭,奶奶说社会再不变,女的哪有不生小孩的,然后用亲戚不生小孩后来离婚的“悲惨故事”劝说我,好像离婚的唯一原因就是没小孩。
前几天看到“丁香医生”的纪实报道,讲不孕家庭艰难求子之路,其中有一句话特别戳中我:女的都能吃苦,打多少针吃多少药受多少罪都不哼声,倒是男的经常退缩离婚。
生不出小孩也有可能是男方原因,但人们通常会觉得是女性不行,有的女性觉得生不出小孩就不完整,是羞耻的事情。
这些都构成了我对生育这件事的愤愤不平。我觉得女性太卑微了,这不是一件小事,女性却在生与不生的选择上就开始接受外界的影响,生了之后因为养育还要做出。
3.
有一天,青哥说每个人想法不同,他老婆就不愿意上班,要在家带孩子。还有一次,我跟朋友吐槽:为什么S才二十多岁就在家不上班,每天玩,一打麻将就到凌晨三四点?怎么会一直过这样的生活?朋友说:这不也是Z向往的生活吗?
我才意识到这件事的另一个角度,有一部分女性是自己想要做全职妈妈,那是她们自己的选择,这里面没有我以为的不平等、牺牲,她们是喜欢这样的生活的。
我心里对这种是不理解的,觉得自己这样工作+孩子+个人成长的选择更对,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可是,我有什么资格带有这样的偏见呢?如果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我能工作吗?我比她们少了很多陪伴小孩成长的时间。我一直在保持学习,可是,我的实际能力提升了多少呢,还是只缓解了自己的焦虑感?
用哪种活法,过怎样的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就像伊能静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说的“如果我的人生是在家里抱着我的孩子,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那也是一种选择。”
我对队友也是有偏见的,我已经设想了他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养育中,在事情到来之前我先选择了不信任他,而带着这种心理,事情更可能如你所料地发展。他以目前的这种状态当爸爸,一定有我“无意识配合他这样当爸爸”的部分。如果我觉得不妥,那我可以做些什么达到我期望的样子?我一定是可以做些什么的,而这远好过只有负面情绪。
我看过的那些负面文章,听过的故事,接收到的意见,他人的选择,设想的未来都是外在的,这些让我心生一些害怕,心里不平,为此较劲,甚至把这件事变成了一种与外界对抗的方式:你看,我就是不生。
但是放下这些,最重要的明明是倾听我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没有准备好,还有别扭的地方,那就不生,选择权一直都是在我手里的。类比其他事情,也是如此,陷在情绪里,就少了理性,因为外界的声音干扰了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