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把自己喜欢的歌词工工整整地抄在漂亮的笔记本上,为了看起来美观还刻意练字。把歌词断句分行抄成诗的样子,在笔记本上留白,然后在空白处画画,或用贴纸之类的做装饰。
课余时间,经常独自一人或者和身边的同学一起翻看欣赏。歌本多了之后,还可能誊写整理,抛弃一些过时的老歌,补充一些流行的新歌,再给自己最爱的歌手或词人编纂专属歌本。
随着量贩式KTV的盛行,我们在反复嘶吼中把个人核心歌本写进了脑海,核心歌本容量不够霸麦的时候,我们求助于排行榜寻找灵感,反复翻看自己喜欢歌手的歌单、或搜索脑海中残存的歌词片段。
长大了,本子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书架上除了歌本还多了摘抄本、笔记本,尤其是各种英语笔记、数学笔记……工作之后开始整理名片簿、素材本、账本。但之后的这些本本似乎不再让我们快乐享受了。
甚至面堆积如山的资料,觉得读都读不过来,哪里有时间整理。把一切归因于知识爆炸,放纵自己顶着焦虑的帽子不断拖延。其实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很简单,只是我们没有贯彻以上的记录整理方法。
从选本子开始,不用急于计划分类,只要简单把所有内容都记录在同一个本子上,之后再整理就好。至于其他标准——喜欢就行,是不是跟小时候一样简单?
为了方便之后的整理,可以选择活页本。新时代福利就更简便了,用Xmind或者Evernote之类的软件,记录下各种内容条目以后,可以随时复制、拖曳进行整理。接下来是更重要的过程: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
如果选书遇到困难,可以参考销量排行榜以及其他读者的书评,是不是跟KTV选歌异曲同工?
买书的时候也是一样,有试听试读的机会比较不容易后悔,毕竟买书就像买CD,拆封不退换,所以去实体书店或者允许试读的电商选购更好。
读书和记录的过程像我们小时候摘录歌本,只要遇到自己觉得感兴趣的句子,可以全部都记录下来。无论是自己之前不知道的知识、可以引用的观点还是详实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装饰字里行间的过程,省去少女心的贴纸,补上几句当时的感触,会给之后的整理提供很多便利。
活用的过程就是歌本的整理+去KTV嗨唱,整理歌本时我们可以按年代、按音乐类型、按歌手乐队、按创作者、按情绪等进行分类。去KTV时,失恋了就唱伤感情歌,想发泄就唱摇滚,想提升技巧就唱自己声线相似歌手的代表作、或者挑战几首自己不擅长的声部。
整理读书笔记也是一样,我们可以按上架分类、按作者、按译者、按出版社等进行分类,或者按照用途,把数据、名言、故事、观点等都分开整理。整理之后,你会很容易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或者很少关注的方面。
接下来就又回到了选书的循环,想强化技能就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深入延展阅读,想补短板就主动选一些以及之前很少关注类型的书来读。
以上这个完美循环就是奥野宣之先生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中分享的读书笔记法,有没有觉得跟小时候整理歌本惊人地相似?赶快动手找回儿时的快乐吧,因为快乐以外,你还会得到知识体系上的巨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