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留守儿童”这个词语官方解释为: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以前总觉得我和两个妹妹属于“留守儿童”,后面知道我们的角色叫做“双亲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由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不计其数,很多教育机构、慈善组织很关注这一部分的孩子。在我看来,他们在基本的生活、教育甚至于成长上都存在我们可以去帮助的点。 我和两个妹妹很幸运,属于“城市中的双亲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吃穿不愁、在教育上至少能够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参与。可是我们这一部分“城市中的双亲留守儿童”其实也会在成长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明显的就有:不知道如何交朋友,生活圈子只有家庭,长辈在学习上无法提供更多的帮助,为人处事只能够依照自身去摸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可以解决吗?貌似也不一定能够解决。
你的成长环境中的启蒙师和你年龄的代沟差距可以以“几十”来衡量的时候,现实生活也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的时候,你只能适应。
在这本书里面,我最想表达的是,虽然我们是“城市中的双亲留守儿童”,但是作为我们启蒙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没有跟上新时代的思维,依然无私地、勤劳地、执着地、坚持地使用着自己的方式爱护着我们,守护着我们的成长。
也想借着“回忆述字”的方式,让每一个“城市中的双亲留守儿童”能够将和长辈的相处的时光,珍藏在心里一辈子。
(一)起点
我出生在新疆,那个“处处好风光,处处是骆驼”的地方。模糊的回忆起来,当时应该是和本家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那时候的生活,没有什么是印象深刻的。只是在5岁那年,亲身父亲的去世,应该是属于我们家庭的转折点。
后来听外婆提起,当时父亲是开货车拉煤的,开到一个比较陡的位置车翻了,整个人都埋在了车底,救上来的时候已经不行了。
本家里面父亲排行老四,也算是当时我们自己的家和本家的一个大支柱。发生这件事情后,留下我和妈妈两个人,这个家庭的转折点就突发性的出现。也不知道快乐没心没肺的妈妈,在当时是怎么面对和坚持下来的。
还好,那个时候妈妈的爸妈很给力,全力照顾着我们,后来外公、外婆回四川探亲,决定了在四川买房子,我和妈妈就在新疆相依为命。
如果按照这样的故事情节发展的话,我的人生应该是:从此,在祖国边疆的沃土上,出现了一位支撑家庭,照顾母亲的成熟少女。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这个时候属于我的转折点出现了。父亲的妹妹因为没有生育,当时又想着毕竟我是本家人,所以准备和妈妈确定,把我转交过去。妈妈给外婆打了一个遥远的跨省电话,说明了这个情况。外公外婆一思量,一来如果我真的被转交了,那妈妈以后的依靠也就没有了,二来如果哪一天姑姑怀孕了,那我以后的依靠也就没有了。所以,他们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我接回来,由他们照顾,让妈妈还有精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最可靠的依靠。
从这个决定做出开始,我的人生舞台就注定了从新疆来到了四川。我也注定了以后和本家的关系会越来越远,外公外婆在我观念里面逐渐变成了爷爷奶奶的形象(从小喊外公外婆都是爷爷奶奶,总觉得带有“外”字就是很疏远的关系)现在看来当时这个决定所带来的前瞻性和重大性,远远不能够用“感谢”两字来进行表达了。
所以,现在的我总觉得人生所有的事情冥冥之中真的是有安排的,每一步都有安排,每一步也都有因果。这是我的起点,也应该是老赵家(外公的家族)开启照顾子孙之路的起点。
(二) 南兴
南兴街就是爷爷奶奶买房子的街道,从5岁回来那年,我的记忆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我们的房子是在7楼,套二居室,90来平。因为我们是三姊妹(爷爷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妈妈排行老二,哥哥和弟弟都是生的女儿)卧室里面最夸张的时候摆了三张床。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分床睡过,我睡中间,二妹和三妹睡两边。 睡过中间的人都知道,怎么呼吸都不对劲,所以那个时候我练就了,睡觉“仰头呼吸法”,既满足了自己呼吸的需求,又不需要和两个妹妹分开。
房顶上是开放的生活平台,大人们都默契地把它作为购买顶楼的一种福利。02年的时候,爷爷奶奶从各种地方收集起来的瓷砖块、砖块、泥土,购买的灰砂砖将我们的楼顶打造成了一个有异国风调的小花园。
花园建好后,存在的风景每年都在变化。从最初的满天星、栀子花、芦荟到后面觉得要实用一些的樱桃树、苹果树、番茄、大蒜、小葱、桃子。一个又一个的出现在花园。小时候觉得花园里面有这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想想,只有几十公分的土地,这些果实类的树子能够长大也是一种神奇的事情。
也就是从花园建好后,我们经历了夏天的“星空下的晚上”,两张凉席几把蒲扇,旁边放着茶叶缸子和水瓶,凉席周边一定要洒一些“驱虫粉”,那个时候的夜晚星星太多太多,我们3个小家伙穿着短裤背心躺在凉席上和爷爷奶奶在楼顶上聊着天,数着星。现在想来当时那种日子真好啊!
后来,爷爷奶奶想着夏天一直睡楼顶也不是个事,就有了买空调的打算。不能够否认的是那个时候我们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不是有前瞻性的,总是需要什么买什么。
空调买来,安装在我们的卧室里面。从那以后,“星空下的晚上”变成了“空调屋的晚上”,节约的奶奶总是要等到晚一些再开空调,比如晚上11点到早上6点,电费一度算半度。于是我们都是等到晚上的8,9点开始开空调。
吃完饭,爷爷在卧室里面拿着空调遥控器,大声地通知:“请大家注意啦,我们要准备开空调咯。想进来享受空调的朋友们要抓紧时间咯!”我们就开始迅速地分工形式,二美拿桶放在门外接空调水,我收拾房间里占空间的东西,放在客厅,奶奶拿着她和爷爷的枕头、帽子、被子还有蒲扇进入。三妹早早的就和爷爷已经在空调房里面开始准备享受。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井然有序。
很幸运地是,我和妹妹上学都是在同一所小学,每天早上都从家里出发,下午一起回家。爷爷奶奶会提前买好牛奶,然后给我们1元钱,买包子。可是小时候的孩子哪有不喜欢吃零食的,每次都是花5毛钱,剩余5毛钱放学的时候可以买辣条吃,那个时候的大长今、猪宝贝、七剑下天山可都是人家美味。
南兴街记录了我们所有的生活,有很多都是琐碎的,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在这个地方我们有一种很自然的踏实,不觉得没有生活在父母身边是多少遗憾的事情。爷爷奶奶的关爱和保护也让我们享受到了同龄孩子应有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成长了,需求的也就有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