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大战,一战定天下大势。
赤壁之战,曹操只是伤了点皮毛而已,并没有丢失一块地盘。
说起三国的战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赤壁之战。在大伙的普遍认识中,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之后,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式最终确定下来。其实不管有没有赤壁之战,天下都会三分。早在赤壁之战发生之前,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早已阐述了天下三分的局势。赤壁之战,只是曹操南下的一次试探性的战争。
对于这场战争的规模,历史上是存在不同争议的。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一百万当然是个虚数。有人甚至说,曹操当时只带了五千人南下。当然也有人说是几十万。曹操可能带了几十万人吗?就算有几十万军力,投入战争的兵力也不会那么多。大多数史学家的观点是,赤壁之战双方的兵力其实相差不大。也就是五万对五万。这并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这个问题太专业,我们留给专业的学术研究者吧。我们直接来看结果。结果是,赤壁之战大败后,曹操并没有丢失任何一块地盘。曹操只是伤了点皮毛,并没有伤筋动骨。中原和北方依旧牢牢地掌握在曹操的手中。如果真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在赤壁的那场大火中,曹操的百万大军烧得一点不剩,曹操完全让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间,最后是关羽出于不忘旧恩的道义,在华容道上故意放了曹操一马。要不是关羽,曹操从此就在江湖中消失了。是这样吗?
这肯定是胡扯的。如果曹操真是大败,为何孙刘联军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击其惰归”。这一点都不符合最基本浅显的兵法呀。孙刘联军应该趁敌人溃败时再给曹操致命一击。为何要放虎归山?难道是要等他休整调养好了,再决一雌雄吗?战争是这么讲江湖道义的事吗?战争难道不是残忍的吗?
罗贯中大师把赤壁之战写得实在是太精彩了。这场战争是全书的书眼,整部书几乎是围绕着赤壁之战写的。整部《三国演义》,基本上可以以赤壁之战为中心,划分为战前,战中,战后三部分。这是小说故意为之,小说的情节这样处理才精彩,才会有更多的人爱看。这是文学的需要。
但是懂战争的人,懂历史的人,肯定能看出小说的局限。其实三国中那么多场战争中,起着决定天下走势作用的,是曹操与袁绍的官渡大战。
罗贯中懂战争吗?他当然懂,而且他是个专业人士。他早年就是在张士诚的军队里的,与朱元璋争天下的时候,他亲身经历过不知道多少场大大小小的战争。那他为何要在小说中把一场小战争虚构成一场那么惊天动地的大战呢?
因为这是一场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所有的人物都可以在这场战争中粉墨登场。
官渡大战是曹袁之间的战争,小说无法以此为“书眼”来写。因为这场战争的人物不够分量。没有刘关张,没有亮瑜,没有孙权鲁肃,没有刘表蔡瑁⋯⋯也没有大小乔,没有孙尚香。从文学创作上讲,赤壁之战注定要成为宠儿。但是从历史意义上说,官渡大战才是具有决定性的。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看的书,面对的是普通消费者,这是一个 to C 的生意。而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所以没有必要做成一个 to B 的作品。
因为讲三国战争的部分还是会略显枯燥,我还是不要一次性讲太长了。分几次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说,会比较好。
本文连载,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