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炎热的天气已开始在清晨和夜晚透出些许秋的凉意,我在父母、弟弟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准备开始研究生的学习生活。
父母、弟弟都是第一次到北京,在送我上学的同时,他们很希望感受一下祖国首都的风貌。初来乍到,我们报了一个北京一日游的旅行团,逛了天安门-金融街-长城-十三陵-鸟巢的经典路线。我们还参观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园。
此行的重点是送我入学,因此在北邮校园里参观自是必不可少。北邮的校园面积不大,从南门走到北门不过5分钟,同学们常说的是:一不小心就走出了校门。这与本科的吉林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吉大就是骑车横贯校园都不止5分钟,面积约是北邮的4倍还大。
北邮虽小,却有一种青春活力的氛围。北邮有非常活跃的BBS论坛——北邮人论坛,且有风靡校园的版衫文化,论坛每年都会征集设计稿设计出一套版衫。穿上一件精美的版衫,既有一种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又有一种青春洋溢、热情如火的气息。这可能是首都丰厚的文化底蕴所赋予这里的独特魅力。
学校里种了很多的银杏和柿子树,一到秋天,金黄的银杏树在湛蓝又深邃的天空下显得耀眼夺目,熟透了的柿子挂满枝头,满满的的秋意溢满整个校园。
学校南门有一条小吃街,什么烤串、糕点、炒菜、麻辣烫、奶茶应有尽有,那里也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当年还有一家很火的成都美食,后来逐渐的人就少了;还有一家特别好吃的饺子店叫金谷园,总是顾客盈门。学校东门出去是杏坛路,对面就是北京师范大学。
我们这一届研究生新生住到了新盖的宿舍楼学十,崭新的宿舍楼、生活设施,着实让我们方便、舒适了不少。6人寝实际上大部分寝室只住了5个人。我们寝室除了我,还有一个江西的小伙大兵,很快成长为一个技术大牛;另一个江西的帅哥黄江,跟我一样是水瓶座,不过我俩的性格倒是差别很大,大江明显比我要成熟许多;一个安徽的小伙震哥,平静的外表下藏着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一直非常努力;还有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王昊宇,为人宽厚、热情。
我顺利的完成了新生报到,由于被指定为班长,因此还需要完成很多同班同学的信息统计、收集工作,跟辅导员卢烨陶老师也越来越熟悉。我们班共有38人,其中女同学有11人,已经算得上是万绿丛中百花争艳了。
这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当班长,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成长、锻炼的机会。在学习之外,我还要组织各种活动如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文艺演出;需要组织班级集体出游,我和班里几位同学一起成功的在奥森举办了一次定向越野比赛,我至今觉得记忆深刻,我们还去了很多京郊的景区例如凤凰岭、黑龙潭、桃源仙谷等;需要管理党建工作,进行支部的党员发展等;需要传达学校和院里的重要通知。
印象里我还采纳了同学的建议搞过一次互相交互礼物的活动,新奇有趣;一次与其他班级的联谊,拉来了不少其他班的女生,一起玩游戏、唱歌;每年的圣诞节,我还会采购平安果发给班里的每一名同学。
我们班获得过学院羽毛球比赛男单冠军、混双冠军,当时在决赛现场,我们班的拉拉队气势完全碾压对手,我们每赢得一分,都会有整耳欲聋的欢呼声,极大的鼓舞了选手的气势和状态;我们还获得过学院优秀班级称号。我自认为尽心尽力、付出了我最大的热情。同学们也都很配合我,大家相处愉悦。这是让我感到骄傲的一段时光。
研一我们大部分时间在上各种专业课,到了研二就要去实验室参与项目开发。我们被分到几个不同的项目组,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参与正式的项目开发、学习多人协作和项目管理。同一个实验室里,有比我们高的学长,也有比我们低的学弟学妹,实验室就是在这种薪火相传中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的。
我们实验室还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年的年末,都要举行联欢会,由研一的同学表演节目,大家欢聚一堂,一边吃,一边欣赏节目,开怀大笑。我们这一届还真的奉上了不少精彩的节目,例如舞台剧、小提琴、影视剧配音等。联欢会后则是整个实验室师生的大型聚餐。这是我们实验室每年最欢快的时候。
研究生阶段,大家已经没有了本科阶段的自由放松,无形中都有一种比本科大的多的压力。这种压力有来自科研项目的进度压力和挑战的,也有对未来前途命运的担忧的。毕竟研究生只有2年半的时光,大家都想利用这段时间再努力提升一下自己。
我始终认为,一所大学所能提供的,是一个环境和平台,让我们获得发展的资源、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大学也赋予了我们学校的光环,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获得这个光环的庇佑。就说毕业找工作,北邮的学生基本都可以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这其中少不了学校赋给我们的能量。因此对于母校,我始终心存感恩,我也为自己是一名北邮人而感到骄傲。我现在的很多网络id都还保留着byrliupeng,我是北邮人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