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苶万山间,路险天地窄。昨朝出崖谷,豁达平原陌。
这段川端康成《雪国》一般的文字,是清王鸿绪写的《过平原饮董默庵前辈宅》的开头。
虽然在德州北部也有一些起伏地形,用万山形容就太夸张了。行路也根本谈不上险峻。
所以,王鸿绪应该是由南向北,自泰山群峰中走出,来到了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上。
考察王鸿绪的经历,旅行时间大致可以定为康熙二十八年,他服父丧期满返回北京;而董讷因为被政敌弹劾,也由两江总督的位置退了下来,回到了平原县老家。
两个人都有共同的敌人,康熙养的疯狗郭琇,就在王鸿绪回到北京后,郭琇又咬了王鸿绪一口,说他受贿结党,这本来就是康熙放出的烟雾弹,所以不了了之。
但是,康熙二十八年,董讷和王鸿绪肯定过得比较郁闷了。
于是,有董讷请王到家里吃饭一事。
席间主要谈论的就是董讷的境况,王用自己同样的遭遇来剖析时局,安慰董。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写了董讷和他儿子两篇,还写了故家子王成以及乔秀才的丑女儿,一共四篇涉及平原县。
故家子王成的祖父王柬之是明衡王府的女婿,如果不是颜值超高被王女看上,则是出自平原王姓世家,门当户对。
于是查了一下平原王氏,在明初还真出了两个进士和若干举人,到了明末,贡生都没有一个。
清初顺康时期,王家依旧没出啥人才,直至乾隆时期,才有了两个贡生。
我在《王成孵化九万倍收益回报》里说明末王家秀才水平差,凑热闹可以,显示真才实干就不见踪影了。
这么说是有证据的。
万历和乾隆两朝,平原都修了县志,参与编写的人员里,没一个姓王的。
万历版县志是在万历十八年开始修订的。
距修志时间不远,万历二十三年,平原县东南十五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经历了十年维修,焕然一新,刻碑铭文以纪之,里面记录下的十一个秀才里有五个姓王。
看来佛祖没有保佑他们的科举成绩。
查县志,《艺文志》里有两个王氏子弟存在。
一篇是济南人谷继宗写的表扬稿——《王凤孝行诗》。也许是“凤”字,影印得不是很清晰。
谷在嘉靖十一年任宜兴知县,卒于任。他此前双目失明,在章丘李开先家治病,病好后上任。
如此推算,王凤最晚也是嘉靖年间人物了。
另一篇是临清人谢榛的《送王理卿归平原》。
谢死于万历三年,主要生活在嘉靖时期,所以,王理卿也应该是同期人物。
谢的这首诗写得还不错,所以就复述于此,以供观赏。
“春来三日君即归,长安陌上车尘飞。
沧州有约自知晚,白雁多情相见稀。
千里还应叹萍梗,一樽谁更采芳菲。
平原旧侣论心处,肯向天边望少微。”
天热,王成到村外周氏故园残存的亭子里纳凉。
园指园林,别墅,不在城内,距城亦不能太远。所以,王成所在的村子应该在平原县城边上。
王成在北京挣到大钱后(六百两银子),回平原买了三百亩地,可见他们村周边地价不贵。
周家修别墅,买地应该没花几个钱。
查县志,无论乡贤志还是选举志,竟然周家在平原比王家还没存在感。
既然地便宜,也许是来平原做官经商的某人修建的也不一定。
成化初年,周密任知县。
隆庆年间有县丞周璎,岁贡生,和蒲松龄同一学历,安徽定远人。
万历二十三年四月前上任的知县姓周,名汝观,浙江鄞县人;县丞也姓周,名成文,吏员出身,福建建宁人。
四个人中,感觉县丞修别墅的可能性小;周密年代久远,周汝观建园可能性比较大。
周汝观之前万历朝22年里,平原县前后任命了9个知县,每个知县干不到两年半,自周开始,13年里任命了3位知县,平均任职周期到了4.3年,差不多延长了一倍。
所以,周汝观有心情修个别墅。
周汝观,举人出身,在《山东通志》和《平原县志》里,都是以诗而留名的。
《平原县志》里诗最多的是董讷,其次就是周汝观。
董家号称以诗文传家,董子思凝,孙元度都有诗才,在县志艺文志里,思凝留下了3组诗,元度才长诗1首。
周汝观多少首呢?
11。
这里有平原八景题诗5首,凭吊平原历史遗迹和人物5首,唯一一首诗《乙亥岁饥秋郊即事》二首。
标题让我们知道直到万历二十六年秋,周汝观还在平原担任知县。
由诗歌的标题可以看出,周喜欢游山玩水,去过刘备先主庙,到过颜鲁公祠,把平原转了个遍。
要说赈灾周汝观就束手无策了,他诗中写道:“拯救暂无策,临风泪一挥。”
闹饥荒,知县大人就到县城郊外转了转。
写诗两首。
完了。
也许,顺便到别墅小住。登楼,阳台上,看周遭景色,“伫立望南北,平沙昼欲昏。”可以得出结论,知县大人心情不好。
为以后别墅废弃埋下了伏笔。
按我看他的诗才也很一般,之所以选了那么多首,都是因为和平原的历史高度相关,适合录入县志之故也。
周汝观官运尚可。
从基层干到了中层。
周汝观的毛笔字写得别具一格,远看,会误以为是庞中华的钢笔字。里面,他自称四明寅第周汝观,明字都写成“目月”。有一方印章铭“司寇印”。
原来,他后来做过南京刑部郎中。
万历三十六年,周汝观升为云南粮储道副使。
万历四十年,以云南参议身份病退。
做官的能力上去了,诗就没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