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要表达点什么呢,却总是词不达意,灵感突然在奋笔疾书写教资笔记的时候就来了,也没立马就抓住灵感写下脑瓜里的灵光一现。而当完成手头的事,富有仪式感地来铺写刚刚的情绪,却有点词不达意。
词汇用少见的一点,怕话里藏着话无法传达准确的意思,用的通俗一点,又总觉得不够深刻,如评价里所言的“小家子气”。虽然是想尽力把思绪集中在思路逻辑这一块,但是在遣词这儿我还有点犯懵。高中来就特别关注词汇的选择,所以选择性忽略了其他的部分,比如结构,意向,想用清新不落俗套的辞藻,或是比较新颖特别的词语,漠视了中心思想和整体性。
现在想来,一个人的写作风格是和他的做人风格很相似的。
在初中时,我每个星期写八九篇日记,又丰富又工整的日记,老师对我赞赏有加,所以语文晚自习的时候别人在下面,我就被奖励坐讲台上用他的电脑看电影。初二的时候,我几乎每篇作文都会被老师夸赞,记得期末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看完我的作文后,写了四个大字:无懈可击。
多么光辉的历史啊,回顾起来眼里几分自豪。那个时候写作模式很简单,我比较倾向于写作先就主题回忆出自己脑子里的素材、经历和思考,再确定一个具体的方向,然后拟提纲弄好文章脉络,再就着这么一个近似完整的结构去想一些比较生动的语言表达和手法,在写作的时候其实词语就水到渠成出来了,不用那么大费周章绞尽脑汁挤出一个个生硬的词语。
这种模式,让写作比较轻松且在状态:尽量全面的分析观点,挑选合适的信息论证,注意逻辑的留有余地和连贯性,写出来的作文就很有说服性。不是刻意的去想出标新立异的词语,而是把重心放在中心观点上的时候,可读性和说服性强的很多。
而写作不仅是自己情绪的释放,有意义的写作是能够有很强的可读性,吸引到读者,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虽然目前有一些通俗读物有一些人气,但其中不乏一大部分人是日常娱乐打发时间的。而我觉得有意义的文字,应该是能进入到读者内心的诉求,让读者有一些启发和思考,和读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话,这就需要作者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和心理知识,能真正走到读者内心去,需要的就是一种说服性。
这种写作的过程不就是一种做人的过程吗?
沟通是有一定目的的。要有人说,有人听,说的人要知道自己是想表达什么,听的人听清话里的话。当我们去表达的时候,自吹自擂自说自话并没有沟通的效果,而设身处地站在听者的角度,说他能力范围内能理解的话,用逻辑连接内容,才能让对方听明白。
当我们把自己的观点完整清晰的表达出来,论据充分有说服力的时候,我们就是在默默地影响一个人。当我们站在很多人面前进行演说,用上口头语言加上表情手势,生动有力的演讲时,我们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
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条件之一就是站在另一方的角度,准确连贯的说服和表达。我相信写作能力很强的人,在写作上是如此有力地去进入别人心中,在生活中也应该是一个影响力很强的人。
写作的方式,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做事模式。
初中的时候的写作,根据自己有的素材拟好框架,再去填充,在做事情的时候,最先把思路捋顺,列出一条主线,再去想细节问题。这是一种结果导向型思维,整体雏形出来之后,按照方向做灵活调整,事情会很简单。
在学习中,我最先做的是把科目的框架看好,预测大概内容,估摸重点,再认真听老师讲课,课后巩固,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
这种习惯激发了我的兴趣,也培养了我的全局观,让我在学习的路上比较顺利。
后来大学的写作模式(主要是写英语作文),就是有一个主题之后,先确定一个观点,再线连着线地写下去,点到辄止,分论点是从分析中推理出来的,忽视了在脑子里的筛选,也顾全不了要用的表达手法——因为分析是临时推理的。
这种写作模式不仅表现在书面上,也烙印在脑子里的思考方式上。因此我处理问题缺少整体布局,走一步看一步;说话亦是如此,事先没有清晰的脉络,要讲清楚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着实是件难事,这种混乱的思路,影响人的方方面面。
语言在文字表达上的晦涩,反映在日常交流中更是让人难堪。谈笑风生是要有料的,入情入理更要有清晰的条理。写作作为语言的另一种表达,不仅会展现我们的思考水平,更会间接塑造我们的思考模式,影响人的日常交流。
难怪说,厉害的人哪里都厉害,确实是这个理,他们脑子里会有一种有助于他们走向成功的思维模式和处事习惯,这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他们越走越远 。
我觉得,写作作为一种知识产出与塑造思想的手段,不仅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也是别人了解自己的方式之一,它应该是每个人熟练掌握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