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一过,一地秋阳便向着立冬走来。
竞鸣的秋虫全没了声息,是饮了太多的阳光,醉了,要长眠一冬。仿佛激情的歌唱家,沉湎在谢幕之后的安恬中。
只有秋天的朝阳才像新娘一样。簇新,洁净,心热却悄然内敛着,稍稍有一点羞怯的味儿。
简直可以一把一把地抓起这如水的金辉,再让它从手上流脱,好象抓起一把把储满着阳光的玉米,又珠玉般地滑落。心也就沐浴在清朗的秋意里,如一枚红叶,自由地徜徉在天地之间。
秋空最宜放眼。没有尽头的又高又远的天际,渐次地向着中天铺展着越来越浓的蓝色(词典上真该有一个“秋蓝”的词条)。有一行大雁,正从深不可测的淡蓝里向着深蓝飞来。往南百多公里,就是微山湖了,它们当是要在那里歇歇脚,再往遥遥的南国飞去。由小变大,逐步地明晰起来,清清楚楚的六只大雁,沐着暖而明净的秋晖,将身体伸展成一字,箭一般穿行在湛蓝里。掠过头顶的瞬间,分明有“啊啊”的赞叹传来,一声声,清越而又高亢。没有障碍,没有束缚,没有顾虑的鸣唱,就在我寂清的心上逗起了久久的波澜。尽管它们总会要落到地上来栖息,只是看其高高飞行、心无旁鹜的样子,竟会觉得天空是属于它们与鹰的。
喜鹊当然属于大地。别说秋天,就是滴水成冰的冬日,它们也不迁徙,难怪被称为留鸟,是留恋着树上的巢与树下土地。一个“喜”字,活现出民间对它们的喜爱。“小麻嘎(喜鹊),尾(yi)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戏谑里满溢着家人似的亲切与爱恋。这种喜鹊是黑白相间、羽毛显着华丽的大喜鹊,也成群结队,大部分则是两两相随,在秋光里追逐嬉戏。有时会落在树的梢头,为了平衡,让长长的尾巴朝天撅来晃去,自由自在的样子。更多的是灰喜鹊,身材小巧,一片片地群起群落,接近土色的毛羽,被午阳染得蓝幽幽的,像一群群开心的孩子。它们从不高飞,树丛、花丛,收割了庄稼的田野,就是它们恋恋不舍的地方。早逝的苇岸说,“它们(还包括麻雀)的存在,使北方的冬天格外生动”——其实,岂止是冬天,秋日便已被它们活泼得有情有致了。
日头稍稍偏西,光线越发柔软起来,菊黄里就潜进了嫣红。正是午饭的时辰,河边,河边的田野,少有人迹,太阳的秋波便静静地流淌。或者,太阳就是宇宙的一棵树?只是天上正好与我们相反,他们的树荫便是闪闪的光芒?一道一道的光芒,就是它无法穷尽的年轮?它大却不以为大,我小也不以为小,就在阳光铺就的迢迢之途上相遇相对相通相知,等视万象,不知时间的始终。
寻着“嗡嗡嘤嘤”的吟哦,在一片鲜亮的波斯菊里找到了众多忙碌不已的蜜蜂。应着绽放时间的差异,热闹的花朵呈现着深浅不一的颜色,从紫蓝、紫红、粉红到浅白,当有七八个层次吧?舞动的蜜蜂,尽皆沉浸于忘我的择花采蜜中。常常要在每朵花蕊里转着圆圈吸吮,一朵刚完,没有停歇,再寻新朵。
寻一处土坎,坐下,拿出携带的《沙乡的深思》,却不读,听着“嗡嗡嘤嘤”的吟哦,眼睁睁地看着暖暖的秋日与利奥波德在中国的这条无名的小河边晤谈。不知过了多久,就见一只小小的、红红的蜘蛛轻快爬上书来,在清静的阳光里留下细微得几乎不易觉察的影子。心上,就生出着一种爱惜,看它在书的全身游走,看它藏进秋风吹开的书皮里、再从书皮的上沿试探地露出纤细的脚来,匆匆而又从容的神态。一种感动就像风吹皱的湖面,粼粼着也欣喜着。太小,不敢用手抚它,只是细细地向它吹口气,它立时就停住脚步,钉子一样钉在书面上,静静地等待什么似的。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它再移至书沿,稍稍用力吹去,它就“飞”了一道优美的弧线,仿佛吐着一条看不见的丝,粘粘地落在土地上。
等到秋光软软的有了些凉意,已是夕阳将树的影子拉得又长又远的时候。原以为生了锈色的柳叶,却在夕照里明灭着光泽,忍不住伸手捏捏,真还留有着些许腻滑的滋润。掐掐,有绿莹莹的汁水散着微苦的清芬。再看柳树粗糙得沟沟壑壑的树皮上,竟有三四只瓢虫,背着数目不一的星点,上爬下行。弯下身子,仔细地瞧,它们不理不睬,兀自爬上爬下,真是我不自以为大,它也不自以为小。食指肚才一轻轻地触动,它就马上团成团掉进草丛里。好奇心引着我又去触动高位的瓢虫,下落的团还在途中便突然打开了翅膀,优雅地飞走了,直如跳伞运动员在空中打开了降落伞。
与人类的欲望与大事相较,红蜘蛛,蜜蜂,瓢虫,多么微不足道。可是头上的这轮秋日,却一视同仁地注视大家。而我们脚下的大地,也在一视同仁地接纳着万物。“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俯下身来,谦恭地面向大地,就会有幸与蜘蛛、蜜蜂、瓢虫这些君子为伍。
不知何时,大地悄然变暗。梦幻般的暮霭,带着炊烟的微辛,薄纱一样围笼来——终于到了秋阳安睡的时刻。蓦然举首,天空却仍然明亮;而日落的地方,蓝天已被肆意地烧成炽白火红。我不禁扪心自问:捆缚着的心灵,可否还留存着一点自然的野性?那个叫梭罗的人说过,“在野性中保留着一个世界”。
等到清晰如刻的新月弯在一碧如洗的天上,有一个愿望也如这新月般铭刻在心头:哪天老得不认人、迂得豆沫一样了,也肯定会葆有着亲亲秋阳的冲动。(李木生)
作者简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高级编辑。1952年生于山东济宁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出版诗集《翠谷》、传记《布衣孔子》、散文集《乔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阳光》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散文《微山湖上静悄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获中国散文协会冰心散文奖,作品入选全国各种选刊、选本、大中小学读本及初、高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