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健《单方应用大全》
6.颈扭伤
沈某某,男,58岁。1991年5月9日初诊。主诉颈扭伤2天,经某医推拿治疗,当时症状减轻,随后逐渐加重。现颈部及两臂不能活动,亦不能大声说话。检查:颈部呈强迫体位,痛苦表情,颈部活动受限,两臂不能抬举。遂令其坐于凳上,因两臂不能抬举而未做两手扶顶动作。随即以空心掌对准大椎穴如法拍打3下,当即患者两臂可以活动;又拍打3下,颈部活动正常,患者随即谈笑自如而愈。
治疗方法:令患者坐于凳上,两手抱扶于左右头顶部以松弛颈部肌群,颈部稍挺直。术者站在患者左侧,左手扶患者左臂,以右手空心掌(即五指并拢掌稍屈曲,使手掌形成一个窝状)对准大椎穴拍打3下,用力适当,“啪啪”两声。大多数患者活动颈部后均觉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如患者感觉颈部某点还有些疼痛,则须稍加用力再拍打3下,或在痛点稍加按摩,即可痊愈。〔葛承兴.浙江中医杂志.1993;28(1):35.〕
7.项背强痛
金某某,男,42岁,干部。2周前因淋雨受凉感冒,而致项背酸痛,头痛隐隐,颈项不灵活。服药治疗后,项背仍较强硬和酸痛,舌苔薄白,脉弦。经用大椎穴刺络放血加拔罐治疗,半小时后颈项活动自如,酸痛消失。
治疗方法:常规消毒后,用消毒三棱针在大椎穴上横划一厘米长的痕迹,以划破皮肤并有少许血迹渗出为度。迅速将火罐拔在此穴上,留罐5-10分钟。取罐时内有血液5-10毫升为宜,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再敷盖消毒棉球或小纱布,用胶布固定,以防感染。每次治疗时可在原划迹稍上或稍下处操作,但不宜在原划痕道上重复。〔申秀兰.中原医刊.1982;(2):79.〕
8.背寒身冷
(1)杨某,男,54岁。1990年4月21日初诊。患者6年来背寒身冷(夏天亦须戴帽、围毛巾和穿毛衣、毛裤),自汗,吃饭或稍活动则面颈部汗出如珠,历治罔效。舌苔薄白润,脉沉迟。用下法治4次后,背寒、身冷与自汗现象明显好转;又治疗10次,症状全部消失。随访15个月未见复发。
治疗方法:患者坐位,大椎穴常规消毒后,取1寸毫针向上斜刺0.5-0.8寸,中等刺激,得气后在针柄上嵌入艾炷1个,点燃,连灸3壮,每天1次。7次为1疗程,可治疗1-3个疗程。〔鼓素兰.中医杂志.1992;33(3):38.〕
(2)张某,女,35岁。1990年3月28日初诊。患者5年前产后受凉,一直背寒身冷,早晚时作振栗。冬季穿厚棉衣裤、紧靠火墙仍有凉意,晚上须盖两床厚棉被;夏季仍须穿薄棉衣或毛衣裤,甚则复以厚被。常兼头项背部作痛,多处就治无效。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即予温针大椎治疗,2次后诸症明显减轻。3次后不慎受凉,各症又复如初。继用前发治疗加用走罐,治疗4次后,诸症告愈。随访1年未复发。治疗方法同上案。〔彭素兰.中医杂志.1992;33(3):38.〕
(3)患者,时值1976年三伏,身盖5公斤重之棉被仍蜷缩一团而战栗不已。面白形寒,头晕乏力,四肢厥逆,身无暖气,干爽无汗,颈项冷楚板滞,时觉脊背凉气习习。测其体温35.5℃(口腔),舌胖大而有齿痕,舌淡苔白而滑,脉迟缓,无头痛、鼻塞等症。时逾半月有余,病由夜半露天劳作,复又冷水洗澡而起。此阴寒外束阳气内遏之证。阳气被遏日久,必为阴寒所伤,以致心阳不振,阴盛阳衰。当取督脉温经回阳。遂用2寸毫针,刺入大椎穴1.5寸,又用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3壮,燃毕,通身汗出津津,扪其手足已温如常人,畏寒之证竟此而愈。〔余茂基.中医杂志. 1990; 31(5):43.〕
9.偏瘫肢冷
张某,素体阳亢,血压高时达29.3/16.0kPa (220/120mmHg),1987年11月患“脑出血”,抢救脱险后,遗留右侧肢体偏瘫及口眼歪斜,即行针灸治疗。至1989年7月,已能下地跛行,口眼已正,血压正常,患肢肌肉未见萎缩,但皮肤温度显较健侧为低,虽炎夏而毫无汗液,遇微风则觉寒彻入骨。患者肢体冷痛,有如浸冷水之感。阳气不振,寒从内生,阳为寒伤,气失温煦,以致寒凝血瘀,经隧不通,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故肢体颓废而不用。恐日久阳微,气血凝泣,关节僵化,难以屈伸,当急以温经回阳,行气活血,以冀阳回血行。遂温针灸足三里、条口、肩髁、曲池等穴,然半月后疼痛略减而肢体依然。寻思良久方悟:督脉为诸阳之海,而督脉温经回阳之力又首推大椎,于是针刺大椎穴,行烧山火手法,当即感觉针感传至腰际。3次后,上下肢始有汗出,6次后患肢出汗已透,温暖如常。〔余茂基.中医杂志.1990;31(5):43.〕
10.腰扭伤
候某,女,28岁,工人。1983年10月14日初诊。主诉:昨天上午在车间抬重物,自觉腰部“咯”的一响,随而疼痛难忍,卧倒在地,不能弯腰及左右转动,用止痛片、跌打丸等药治疗效差,故来诊治。证见:患者表情痛苦,步履艰难。检查腰椎部位有明显压痛,活动受限,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细。属急性腰扭伤。依下法治疗1次,疼痛减轻,又针1次,疼痛若失。1月后随访,再未复发。
治疗方法:取大椎穴,用28号毫针,套管进针法刺入1寸后,针尖沿脊椎长轴向下斜刺,施平补平泻手法,快速捻转使其得气。如针感迟钝,医者可用右手拳头轻轻叩打大椎至腰之脊椎3遍以导引经气,促使得气。得气后继续快速捻转,并令患者左顾右盼弯腰,其幅度由小到大,针刺与运动相结合。每天针1次,留针15-30分钟,连续针刺3-5天。〔刘贵仁,等.陕西中医.198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