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影响孩子一生,从不同分类讲讲。
1.硬暴力
硬暴力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肢体的直接攻击。在硬暴力环境中长大的人,无疑很难是心理健全的人。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容易情绪化;有些父母酗酒,喝醉酒就暴力;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严格要求,又奉行棍棒底下出教育。这些孩子稍不谨慎注意,就可能遭受突如其来的暴力。
这些暴力因素会形成我们一生的创伤和人格缺陷,容易让我们长大后变得缺少安全感,抑郁,焦虑,很难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等等,而且时而怯弱无助讨好,时而冷漠暴力怨恨。很多恶性刑事案件的罪犯也都是在暴力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受害者最终变为了施暴者。
社会早已认识到了暴力因素对人和社会的危害,也制定了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律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尽管法律还有待完善,但总的来说随着法律压制、社会舆论的压力和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家庭暴力问题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软暴力
软暴力则更多是通过言语等方式进行精神上的直接攻击。包括羞辱,恐吓,吼骂等等。软暴力的精神伤害是非常明显的,对孩子的成长、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重大。
所以现在软暴力也加入了家暴的立法中。
3.冷暴力
随着法律完善、社会舆论环境和社会整体文化水平提高,简单直接的硬暴力和软暴力是少了,而冷暴力却也应运而生了。
冷暴力的手段也算是层出不穷:拒绝交流,拒绝合作,拒绝解决问题,拒绝提供各种支持等;甚至故意摆脸色,故意冷嘲热讽,故意制造问题,故意让人难堪等。
因为冷暴力没有直接的肢体硬暴力或言语软暴力那么让人“解气”或那么容易达到惩罚的效果,所以冷暴力会相对更持久,对人的伤害也不会太逊色于直接的暴力。
在冷暴力中长大的人,无疑也很难是心理健全的人。各种可能造成的心理问题太多了,机制也很复杂,大致与直接暴力环境中成长的人相似。
4.被忽视的隐暴力
但不管是硬暴力、软暴力还是冷暴力,毕竟还是小众,毕竟大多数父母还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不忍心给孩子带来伤害。而有一种暴力就深藏在这伟大的父爱母爱之中,是一种看不见的家庭暴力。姑且称为隐暴力。
硬暴力、软暴力已经为人所熟知,冷暴力也渐渐进入大众视野,而这种被忽视的隐暴力的概念还未得到一定的界定和普及。
从物质层面来说,隐暴力是损己利人或损己不利人。“施暴者”主动损害自己的利益,想要增加“受暴者”的利益,而这利益却并不一定是“受暴者”需要的。而从精神层面来说,隐暴力就是利己损人了。“施暴者”享受重情重义或品德高尚的评价,而“受暴者”积极回应是理所当然,不回应则是冷漠无情或道德败坏。“施暴者”对“受暴者”进行了情感和道德的双重绑架。
虽然硬暴力、冷暴力和隐暴力的表现方式不一样,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效用,就是让受害者在压力下违背自己内心感受来按照施暴者的期望发展。
在隐暴力中,父母会放弃一切地去养育孩子,费尽心思地去教育孩子,可谓破釜沉舟。其目的是爱孩子并希望孩子过上“父母认为的幸福生活”。父母会对孩子有很高的评价和期望,一旦孩子偏离父母的评价和期望就会表现得悲痛欲绝,表现出极度的焦虑担心。也有来访者将隐暴力形象地称为“温柔的严厉”。父母为让孩子步入“正轨”,牺牲一切都在所不惜,于是孩子的表现被赋予了条件价值:如果表现得不让父母满意,就会很麻烦。孩子慢慢变得谨小慎微,在意别人感受和评价,学会察言观色,活在别人的期望当中。
比如我有个来访者自诉小时候,母亲辞职在家带孩子,每天会陪着他写作业,一旦他写错了,母亲就会伤心得流泪,认为自己没有教好孩子,没有做好作为母亲辅导作业应尽的责任。这个来访者作为一个孩子当时的心理我就不分析了,大家自己体会。我只套用一位著名忍者大师的一句台词:“无形之刃,最为致命。”
施展隐暴力的父母站在道德与情感的至高点,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错了,也不会让孩子觉得这是在伤害自己。孩子有情绪发不出,有理辩不清。最后孩子在隐暴力下要么会过度社会化,盲目内化外界的道德观念,变得愧疚顺从,然后极大地限制自己的人格,压抑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对自己造成伤害;要么会完成合理化,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借口,变得贪婪叛逆,然后自觉理所当然地向外界继续索求。而实际在隐暴力之下,我们更常见的情况是徘徊于愧疚与贪婪之间。
而作为心理治疗师,更常见的是他们徘徊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