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题主的问题的重点是在“原创”,而不是诗词。
所以无所谓现代诗、近体诗、古体诗、散文诗、词牌、散曲,无所谓平仄、对仗、押韵,无所谓“起承转合”,而在于如何发现生活中珍贵的感情灵感,如何将这一点灵犀培育成一棵参天大树,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来表述、传达自己的这份心思,让读者感动并钦佩作者的才学,而不是认为作品来源于抄袭。
如何做到这些,才是这个题目的关键所在。
一,做一个心思细腻的人。
不光是写诗,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的详细观察和体会。心思细腻甚至有些神经过敏的性格往往相对于那些神经大条的人,更容易体会到生活带给他的欣喜、悲伤、豪情、懦弱的各种情感。文学作品虽然高于生活,但是来源于生活,只是通过人脑放大而已。所以,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是诗人的必然本色。
这生活,哪怕让人痛不欲生,都是值得热爱的。
而这种细腻感触的输出,可以是天生的,也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先天的细腻性格就算感触到生活的点滴,如果不能用后天学习的系统方式进行表达,顶多也就是个自艾自怨的弱小灵魂。而一旦通过语言、文字抒发出来,并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这种弱小的灵魂感应便进化成了伟大的情感江海,不但拯救了自己,甚至可以拯救更多的人。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或者说,这就是诗词的力量。
二,做一个鉴赏力高的人。
我们需要大量阅读和赏析前人的诗词作品。
原创不是凭空而来的,原创的也不是字词,而是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表达。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早就将人类各种情感从各个角度表达的体无完肤,你的每一种感受,都可以在前人的纸笔中找到出处,何来原创?
我们需要阅读,学习前人的技法,甄别前人使用过的表达方式,结合自身生活中的感动,进行新的创作,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出新的高度出来。
所谓原创,不是原始创作,而是高度创新。
李白、杜甫将盛唐诗歌推上顶峰,后来的诗人怎么办?是望洋兴叹还是弃笔不作?中唐诗人选择了另寻出路,韩愈以散文入诗,李贺以鬼魅入诗,刘禹锡以咏古入诗,都在前人的格律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中唐一过,晚唐诗人又陷入困境。白居易以直白入诗,成为香山体之祖;李商隐以隐晦入诗,成为西昆体之宗。于是诗坛盛唐万象,各霸一方。
他们是否纠结过字词间的借用和原创?没有。他们的作品是在被前人逼死的情况下的没有办法的突围,可谁敢说不是原创,不是大家?
我们只有提升自己的鉴赏力,注意辨别前人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利用高鉴赏力,定位自己原创的角度,才有可能在成千上万的先贤中走出一条“原创”之路来。
三,做一个勤于动手的人。
不要怕被人笑话,那些笑话你的人也许水平比你还要差。有了灵感,要勤于记录,敢于表达,勇于交流,但是不要仅限于表达和交流。
勤于动手,不单单指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要和提升鉴赏力一起进行,鉴赏力提高了,知道什么是好作品了,看着自己以前的作品,就会不好意思。就会知耻后勇,回去学习平仄、韵脚、对仗各种技能来提升自己的作品。
只输出而不输入,是无法真正提高自己作品水平的。
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很多年后,回头看自己的作品,恨不得没有写过。
并不是当时写得没有感情,而是我们自己进步了。
有了高鉴赏能力作为内容输入,对自己的生活灵感进行诗化的解构重建,加上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的表达技巧,我们的作品一定会在浩如烟海的诗作中打上自己的特色——这就是原创。
不但是原创,还是原创的好诗词。
本人简书只做文章储存和日更作用,落后其它地方发布一大截(大概5-60篇)。对新文章有兴趣的不妨去(今日-梧桐树边羽-头条)搜索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