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二年,9月大连商品交易所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玉米产业大会是行业焦点汇聚。
大会给出了一个基本共识——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市场化,过程要政策化。供给侧结构不仅是品种品质结构,还有政策支持结构。
1、虽然针对玉米面积的各种调研数据层出不穷,基本预测是面积下降,争议只是降多降少问题,产需依然是紧平衡。
2、在政府调控下玉米价格快速回到合理位置,1400元/吨成为公认的价格底部,后期国储拍卖把价格的底部抬升到1800元/吨,这两个“政策价”形成了玉米价格的大区间。
3、消费增长形成的乐观心态生产了各种数据,包括饲料需求增幅20%~25%。需要警惕的一个陷阱就是没有人能掌握产业真实的数据,价格周期波动的规律并没有消失。非市场化特征的改变取决于政策走向。
今年的价格区间怎么走?许多问题还是离不开国家政策调控,包括明年的玉米拍卖价到底是多少。
目前玉米期货价格与2007年一样都处在1700元/吨左右。而收储政策也在这十年完成了一个周期,十年来玉米价格出现了1000元/吨的大幅度波动。本轮市场化改革应该不是走回头路的改革。
加工也要靠政策市
燃料乙醇推广政策成为当前最大的政策市。中国酒业协会酒精分会秘书长张国红介绍,燃料乙醇的添加量是10%,到2020年就是1000万吨,还包括高粱、纤维素等。
到2020年,酒精行业消耗玉米量达到3000万吨,其中燃料乙醇约在2000万吨左右,比例约占9%。现在酒精行业利润率较低,净利润3%~4%。应用燃料乙醇后,酒精行业的利润率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但政策实施到位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燃料乙醇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尚在规划中。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呼吁,玉米深加工不要“一阵风”继续上产能,不要受有关政策特别是补贴的影响去盲目投资玉米加工业。取消临储政策,玉米价格降低,大大降低了淀粉产品加工成本,加之东北四省区玉米加工补贴的实施,玉米淀粉加工全行业盈利。
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受政策影响较大,走过了扶持、限制、支持三个阶段。自2014年至今,国家依次出台了出口退税、取消临储、加工补贴、释放产能、放开核准等支持政策。2017年是玉米政策改革全面深化的一年,下游产业链许多行业被激活,深加工行业的盈利明显改善,促进淀粉加工呈现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的一体化产业链正快速形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肉制品质量的需求持续上升,猪肉产业在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发生了商业化、一体化的结构性变革。
在这个方面,企业在积极地往前走,政府在背后也有一个有力的推手,在很多领域里面逐步地往下推。每家每户养猪的过程是控制不了的,但政府可以通过管控屠宰等某些链条,比如禁止长途贩运活畜、扶持冷链行业等,保证猪肉的食品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政府要积极应对市场动态,政策面有进一步完善发展的潜力。今年上半年,国家首次给饲料加工企业补贴,刺激南方养殖企业向东北迁移。政策对产业迁移的影响还在调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