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之五2019-01-12

人皆有良知,为何有好人坏人

1521年,王阳明在浙江正式提出“致良知”这三个字,他后来和弟子们极端严肃的说,我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这三个字。但我们都知道,王阳明从1508年创建心学到1521年提出“致良知”这13年时间里,他讲学的概念、理论可真不是致良知三个字,心即理、知行合一、静坐、事上磨练、存天理去人欲,等等。

那他为何要说,他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个字呢?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的是,“致良知”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有个特点,都有历史情怀。什么是历史情怀呢?就是尊重先辈,始终在先辈设置的圈子里转圈,很少跳出那个先辈划定的圈子去标新立异。我们注意啊,即使是中国儒家哲学的开山鼻祖孔子,也是如此。他说过这样的话,老夫我是述而不作的。意思是,只陈述古圣先贤的思想,绝不去再重新创造概念。

可我们都知道,孔子创造了“仁”这个概念。但孔子自己却说,仁这个概念,从前的圣贤们早就说了,但只是不明确,我只是把它明确了。

所以,中国儒家哲学,无论是孟子说的“义”,荀子说的“礼”,这个礼是礼仪的礼,程颐说的理、天理,其实都在他们的前辈那里有了内容,只不过他们特意提出来罢了。

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也是如此。他的所有概念,心即理、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他之前的圣贤们都提过。那么,致良知也不例外,只是古圣先贤们提的不明朗。

致良知其实就是《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致知”,和孟子的“良知良能”的结合体。孟子说人皆有良知良能,王阳明总结为一个:良知。由此可以再次确定的一点是,王阳明的良知包括两方面,孟子所说的良知和良能,一方面是道德感、一方面是判断力。

王阳明始终坚持。他的心学是直承孟子的,这就是证明。

我们来看下,王阳明所谓的致良知到底是什么意思。致良知,王阳明说,就是行良知,就是实现良知的意思。致良知就是行良知,从这个角度来说,什么是行良知,行良知就是依凭良知的判定去行动,就是我们此前所讲到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依凭良知的判断去行动

致良知只是知行合一的一个细化,其实它的重大意义就是,如何知行合一,那就是致良知,如何致良知呢?

王阳明的方法很简单:他在《传习录》中说,你那一点良知,是你自家的准则。当你遇到一个情境时,它立即会给出判定,是便是,非便非,你欺瞒它不得。你只需要依照着它去做,就行了。

由此可知,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有人问王阳明,人皆有良知,为何有好人坏人。王阳明回答,有良知,不能致,知行不一,就是坏人。

我们再复述一下,什么是致良知:当你遇到一个情境,良知会立即给出判定,依此判定去行,就是致良知。

1519年,王阳明用了不到五十天的时间,彻底平定拥有精锐二十万叛军的宁王朱宸濠。这就是致良知的结果,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击败强敌,这就是良知的威力。

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在这一功业面前,恐怕只是小儿科。

事后,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这样说道:“致良知,就是对境应感……”

所谓“对境应感”就是突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境合一,快速得出最佳应对的方法。

王阳明说,在突发状态下,最容易体现良知的宏大价值。平时不遇急事,从容不迫,有充足的时间考虑。但危急时刻,呼吸存亡只在一念间,必须全神贯注,刹那之间,念头顿生,抓住这个念头,以良知判定,良知一判,立即行动,绝不容转念和思考。在这刹那之间,不欺良知,不忘良知,即能天人合一,情境合一,知行合一。

这种论调似乎有点玄乎,但在王阳明看来,它确实是真的。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个巨大的能量源,一旦爆发,能改变宇宙。很多人之所以在面临突发危机时无法处理好,原因只有一个:良知被遮蔽,无法发挥威力。而遮蔽良知的,就是利害毁誉,确切的说,就是得失之心

人一旦有得失之心,就会瞻前顾后,前思后想。结局就是没有抓住那个刹那之念,万事成空。

这就是致良知的法门,是万无一失的功夫。但有了得失心,抓不住那个念头,就成了“一失”,一失,就万无。

王阳明平定朱宸濠时,理所应当有得失之心。平定不了,朱宸濠造反成功,必会被朱宸濠反噬,王阳明三族就会灰飞烟灭。纵然可以平定,因为违抗圣旨来平定朱宸濠,所以仍有后患。

用王阳明的说法,当时真有一点心思考虑这些,之后的功业就是笑谈。然而,在致良知的情况下,这一切都无足挂齿了。

当然,这还不是致良知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的弟子王畿说,“死天下事容易,成天下大难;成天下事容易,不居其功大难;不居其功容易,能忘其功尤其大难。”

王阳明说致良知的最高境界就是,虽然创建了不世之功,但只不过是一时良知的应迹,也就是良知的发挥,过眼便为浮云,马上忘了。

良知还有很多事情要指引他的主人,过去的绝对不会留存在心,良知绝不会躺在功劳薄上美滋滋睡大觉,也不会陷在过去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从这点而言,良知它是特别理性,甚至说冷酷的东西,来一件事就解决一件事,解决完毕,马上忘怀。人生就应该如此,这就是致良知的最高境。

致良知,只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诚”。真诚的对待自己的良知,不欺良知。按此方法,去一件一件事上练。其所提倡的“事上练”,本意即在此。磨练到最后,真诚无欺成为你的本能,不必考虑,不必运筹,面临情境,立即发动,这就是真正的致良知了。

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些大利害、大毁誉过来,才能真正体悟良知的妙用,才能真正做到致良知。

大利害、大毁誉,并非一定非要和江山社稷这种大事挂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大利害、大毁誉到处都是。针对某些人而言,无足挂齿的事情,对你而言恐怕就是比天还大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上,努力致良知,形成惯性,这就是我们人生最好的道路。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王阳明那句话“我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个字。”他说的是对的,无论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还是事上磨练、存天理去人欲,其实都是致良知的另外的表述。归根结底,王阳明心学的目的就是让人,致良知。

修习阳明学,也只是在修习致良知。

但我们都知道,阳明学虽然简易明快,可它毕竟是一种学说。一种学说,就必然有它的学习基础。不可能一上来,就让你直奔主题,致良知。那么,王阳明心学的修习基础,或者说是修习阳明心学的第一步是什么呢?它就是王门四规。

王门四规:做到这八个字,成圣成贤随你挑

龙场悟道后不久,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和当地土著与中原流亡人士讲“心即理”。能听懂王阳明浙江口音的人都嚎啕大哭,深为从前造下的罪孽而忏悔有了门。许多人都说,您这个学说真是太好了。让我明白了我们原来都有圣人的潜质,只要把这潜质激发出来,全人类就都平等了。

王阳明摇头说,你错了。我所谓的人皆可为圣贤,人皆平等,是人灵性上的平等,非是身份、财富的平等。必须要使你的灵性(这个灵性就是他后来提出的良知)得到最大发见与流行。

那么,如何激发这个灵性;或者说,如何修行阳明学呢?

王阳明不喜欢固定规则,当然更不喜欢把一种修行方式公式化。但若想让人修行阳明心学,非有个看似精准的公式不可。

这个公式,就是“王门四规”,它的重要性不在“心即理”之下。

所谓“王门四规”,表面看是独立的四个要求: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

实际上,四个规定,有内在联系,非但缺一不可,而且有强大的逻辑性。

立志,古圣先贤谈起它没完没的。你翻开著名人物的传记,扑面而来的就是立志。王阳明也不能免俗。他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有志向,就如马有了缰绳,船有了舵手。你让马左转,它不会右跑,你让船转弯,它不会直行。大有“一志在手,天下我有”的架势。

谈到志向,所有人都会说,这玩意简单的很啊。人谁没有无志,真的有了志向,就能天下无敌?

没错,人皆有志向,从真命天子到贩夫走卒,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梦,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梦,也有可能不实现。问题是,真正的圣人,能把志向坚持到底,庸人常立志,却从未把一个志向坚持到底。圣贤立志,坚定不移,雷打不动,遇到艰难困苦时,总会返回初心,去回忆那个志向,然后继续向前。

志向是一个人将念头形成影像,牢固地刻在心上。

1)王阳明所谓的立志,其实就是做个善人,最低限度,不要害人。他说,如果你做好人,亲戚朋友都嫌弃你,那你就不要做了;如果你做恶人,亲戚朋友都喜欢你,那你就做下去。

王阳明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立志成为善人,就是要时刻关照自己的内心,听凭其对你言谈举止的善的判定。

行善,可能不会增长你处理问题的智慧;但行善,会使内心宁静,使自己从容于人世间,还问心无愧。

当你问心无愧时就是心安,心安就是强大。

勤学,乍看上去是伪命题。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天地万物的真理皆在我心,不假外求。那还勤学干什么?

2)所谓勤学,非是向外寻求,而是去万事万物上验证自己的良知。或者说,我们的心,如果不去事物上呈现,那它就不是心学意义上的心,它只是个器官。

我们的心必须要去事物上呈现才能呈现出真理。这个过程,就是勤学。

人来到世上,带着心和脑子来的。心是圆满的,因为有良知;脑子却是空的,必须要向里面装东西。这些东西包括理论、人情世故。我们勤学的就是把这些东西装进脑子里,成为学问。

成为学问不是最终目的,必须要把学问变成智慧,和我们的心性融为一体。这就需要我们的心对脑子里的学问进行判定。如何判定?凡是和我心契合的就是智慧,凡是和我心不契合的就是垃圾,要被祛除。

读书是第一等涨学问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什么书呢?王阳明的主张是读经典。古代经典无非是四书五经。

今人读书,什么是经典,判定标准很复杂。最低限度,首先读自己喜欢的书,你的心性是善的,喜欢的东西不会恶到哪里去。所以先读你喜欢的书准没错,然后挑选你自认为的经典,它可能比较枯燥,但对你有用。最后是将经典变成你自己的东西,能指导你的人生,才叫经典,否则就不是经典。

3)改过,一大心学主题。王阳明说,人只要做事,肯定会犯错,世界上不犯错的人只有一种人,他绝对不是圣贤,而是不做事的人。

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知错能改,知错了马上就改,行动力强。王阳明说,一念改过,即得本心,也就是良知光明了,剩下的事就好办多了。王阳明说,我们的心因有良知,所以光明如青天白日,没有犯了过错的人而不知他犯错的,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改。一个改过的念头产生,马上去改,立即就会良知光明。

凡是人,谁能不犯错?有错就改,这才是最宝贵的。很多人都会说“人非尧舜,怎么能没有过错”的格言。其实,这根本是不了解尧和舜。

如果尧和舜自认为自己不会犯错,那他们就不能称之为圣人了。所以他们都会对继承者说:“人心是时常犯错所以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功德圆满。”两人都认为人心是会犯错的,其实也就证明了他们的心和我们的心是相同的。

人心惟危的“危”就是“过错”的意思。只有小心谨慎,下最纯粹的功夫,才能让我们秉行中正之道而免于过错。从前的圣贤们一发现自己有过错,马上就改,所以才会没有过错,并非是他们的心和我们的心有所不同。

4)所谓责善,就是互相监督、提醒,从而让对方的品格臻于美好,它是朋友之间不可多得的美好品质,这需要真诚告诫并循循善诱讲给朋友听。

朋友,可以看成是制度。虽然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但外在的监督、提醒也不可缺少。在好的制度下,坏人也能变好人,在坏的制度下,好人也能变坏。而我们必须要去亲近那些好的制度,凡是好的制度,都是一些人在良知命令下做出的。在我们的人生中,必须要有一群好的朋友在身边,大家互相砥砺,互相纠错,从而成就彼此。

这就是责善。

阳明心学概念、理论、条条框框纷繁复杂,若想进王门,路径之一就是这王门四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看似毫不出奇的八个字,寄托了王阳明对世人的良苦用心和强大的实操性。

而在他看来,只要真的做到这八个字的要求,那成圣成贤,随你挑。

事上练:在名利面前,你能做到无动于衷吗?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问王阳明:“静守时感觉不错,但遇到事情就感觉不同。为何会如此?”

王阳明回答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道在静守中存养,却不去努力下克制私欲的功夫。这样一来,遇到事情就会动摇。”下面这段话就非常重要了,王阳明说:“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炼自己,这样才能站得稳,达到‘无论静守还是做事,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定’的境界。”

这就是王阳明“事上练”的最精准表述,王阳明的意思是,人必须要去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站得稳。

在这里,我们不仅要问一个问题:凭什么说,人只有去事上磨练自己,才能站得稳?

事上练,简单的三个字,它可不是王阳明随口说出来的。其背后有着不可辩驳的心学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来自王阳明的心学基石——心即理。

他说,心,在物为理,有此心即有此理。前面我们讲过,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的理的确在你心中,但你不把它呈现到事物上去,理没有呈现出来,就等于没有。我们的心必须要去事物上呈现良知,事物才具备天理,这样才能说心即理。否则,只说所有的理都在我心中,却没有任何行动,不把心内的良知呈现到事物上去,那就是枯禅,没有任何意义。

一切都以呈现出来为标准,而要想呈现,就必须去做事,去行动。说白了,就是要去事上练。

这是事上练的第一个心学思想基础,事上练的第二个心学思想基础就是下面这段话。

王阳明说:“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味为本体;口舌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的感应是非为本体。”

这段话和心即理异曲同工,但更具体了。王阳明的意思是,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口舌,固然是在我们身上,可如果你不用它们,它们就是没有存在意义的。看似他们是我们身上的东西,其实若想让它们有价值,必须要去用它们。也就是说,它们的价值体现不在我们身上,而在它们的行动。

这两个心学思想基础决定了事上练这三个字,是阳明心学的重要概念理论之一,它不是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补充,它本身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无论是现实给我们的直观表现,还是心学思想的基础,都告诉我们一点,事上练非常重要。否则,你就不可能立得稳。

来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宋中期,主角是一个叫郭倪的官员。郭倪的价值观只有一条,那就是,世上没有读书人不会的事。他认为,文人带兵,就如老猫捕鼠,手到擒来。所以,他向来认定自己是“大宋诸葛亮”。

为了和诸葛亮有贴心的感觉,郭倪在自己的扇子上面郑重地题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在屋舍中的墙壁上则写满了“伯仲之间见尹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类赞颂诸葛亮的诗句,实际上也是在赞颂自己。

郭倪的种种行为艺术传到了当时大权在握的权臣韩侂胄耳里,韩侂胄大喜过望。他当时正准备北伐金国,缺一个帅才,于是就任命郭倪为北伐军总司令,征伐金国。

接受重任的郭倪洋洋得意,在地图上排兵布阵,指挥若定,口若悬河。众人都认为他真的是在世诸葛亮。

可惜,他指挥的大军只几个月功夫,就被金军打的屁滚尿流,“大宋诸葛亮”更是带头落荒而逃。经过这么一个阵仗,大家也都看清了郭倪“纸上谈兵”的草包本质,对其鄙视之下,干脆给他起了个新的外号:带汁诸葛亮。

人世间有很多郭倪,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满腹经纶,总有真知灼见,一旦独揽摊子,就会一败涂地。更有些人如王阳明的另一位弟子陈九川所感怀的那样,平时无事静坐,感觉自己英明神武,一遇事,就屁滚尿流。总是内,无事时静坐思考;外,遇事时傻眼;难以合一?

原因就在于王阳明所说的,人必须要去事上炼,才能达到内外合一之境,无论有事还是无事,都能游刃有余。

郭倪读书多,满腹经纶,各种真知灼见,常常修身养性,搞的自己和世外超级高人一样,但他没有“事上练”。

什么是事上练?

是不是只有那些伟大人物才有资格事上练,因为他们遇到过很多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最练人。

王阳明不这样认为。每个人都有事上练的机会,只是很多人都错过了。

当你面对不义之财时,就要在这件事上练不受诱惑的心;当你面对一份责任时,就要在这件事上练担当的心;当你面对压力时,就要在这件事上练勇往直前的心;当年面对艰难困境时,就要在这件事上练克服恐惧的心。

郭倪所以失败,并不在于他的兵法读的少,也不在于他的智慧不够多,只是因为平时,他在名利财货这些事上没有练心,一到现场,心就被名利财货控制了。

他北伐,急迫想的是建功立业发大财,想的是千万别失手,想的是万一失手怎么办。

种种对荣辱的恐惧袭上心头,没有心思排兵布阵。

王阳明之所以提倡“事上练”,就是让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面对名利财货,即使是微不足道,也要以正念面对,而不是每日都被名利财货所熏染所控制。

俗语云,狗不见骨头都是好狗,一旦见了骨头,全都成了疯狗。为什么一见骨头就成了疯狗,就是因为狗平时没有克服掉骨头对它的诱惑。

归根结底,事上练就是练心,练那颗对名利财货无动于衷的心,只有具备了这颗心,才能遇急事不乱,才能平心静气的以良知来判断。最终,内外合一,天下无敌。

存天理去人欲:我们总在圣人和恶人之间来回转化

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则说的是,存天理去人欲。一个灭字,一个去字,是二人学说的分水岭。灭字是把人欲当成了十恶不赦的东西,非要诛之而后快,去字呢,并没有把人欲当成十恶不赦的东西,把它去掉就是了,并没有赶尽杀绝。

举个例子,比如有只苍蝇,在你耳边嗡嗡叫。朱熹的办法是必须灭掉它,如果一巴掌拍不死它,那就追着它,直到把苍蝇灭掉。王阳明的办法则是,拍它一巴掌,拍死就拍死,没有拍死,也会把它赶走。王阳明绝对不会站起身来扔掉手头的工作,像朱熹那样去追着苍蝇灭。

当然,一个提灭人欲,一个提去人欲,归根结底是来自二人对我们人心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的态度。王阳明就认为七情六欲既然与生俱来,你就不可能把它彻底灭掉,它的存在是合理的。王阳明打比方说,你不能因为喜欢晴天,就让天不生云彩。

但王阳明并没有说,任由人欲泛滥而不节制,再回到苍蝇的比方中,朱熹紧盯着的是苍蝇,王阳明的目光固然盯着苍蝇,但他认为,驱逐不让苍蝇诞生的生态环境尤其重要。这个不让苍蝇诞生的生态环境就是天理。

也就是说,天理和人欲二者,朱熹关注的是人欲,王阳明关注的是天理。他有这样的话,只要存了一分天理,就是去掉了一份人欲。存的天理越多,人欲就越少,所以存天理就是在去人欲。

那么,到底什么是天理,什么又是人欲呢?

我们来听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主人公叫卢藏用。卢藏用这个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这样的人称为人才。人才就不能藏着,有人劝他去做官,但他却嗤之以鼻。有人劝他去投靠名门望族做门客,卢藏用立即掀了桌子,捂起耳朵大喊:“快走,快走,我不听这种俗话。”

世人都认为卢藏用淡泊名利,只想做个普通百姓。卢藏用,也很知行合一,在众人的称赞声中,跑进大唐首都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起来。开始,很多人都找不见他,即使连对终南山最熟悉的砍柴工也不例外。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连去终南山旅游的游客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卢藏用名声大噪,很快就传入禁宫。皇帝得知后,要宰相去请他出来做官,卢藏用推辞了很多次,最终,他无法推辞,出山做了官。这就是成语“终南捷径”的由来。意思是,用直线,就是科考无法做官时,可以曲线,隐居混得名气后做官。

卢藏用的故事,恰好能说明王阳明对天理人欲的定义。

喜怒哀乐,本是人心具有,属于天理。我们遇到突如其来的好事,就会惊喜;遇到让人焦虑的事,会立刻显出哀伤;看到不平事,会发自本能的呈现愤怒,这些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天理。

但是,加入一点自己的意思,这就是人欲,就不符合天理了。

比如,我们遇到好事大欢喜是天理,可非要让别人知道我们大欢喜,这就是人欲;我们遇到让人焦虑的事,会哀伤,可非要让别人知道我们哀伤的死去活来,这就是人欲。

“加入一点自己的意思”,就是我们在展现感情和做事时,故意想让人知道,就是别有用心,这就不是天理了。正如卢藏用,隐居就是隐居,非要让别人知道他隐居,其用心是做官,这就是人欲。

见到老鼠,对于一般人而言,肯定会紧张,这紧张就是天理,但你非要夸张地绕柱还走,这就是人欲。

直接而言,就是不端不装,遇事时全凭我们自然情感的推动,不掺加一点故意让人知道自己情感的心,这就是天理。反之,就是人欲。

比如,饿了吃饭,就是天理,可吃饭时非要让别人知道你很有钱,这就是人欲。

再精进一些而言,过了或者不及就是人欲。饿了吃饭,是天理,非要在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吃生猛海鲜,这就是过了,就是人欲。或者是,饿了不吃饭,这是不及,也是人欲。

困了睡觉,这是天理,但你非要找美女陪睡,这就是过了,就是人欲。或者是,困了不睡觉,这是不及,也是人欲。

那么,天理是在我们心内还是心外呢,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王阳明认为,天理在我们心内。也就是说,天理不是先天而来的,它是我们心里产生的。我们人类一起由心创造了很多天理,比如要安分守己,要助人为乐,要见义勇为,等等。这些所谓的人类真理、天理,都是有人类之后才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天理呢?是因为我们有人不安分守己、不助人为乐,不见义勇为,或者是太安分守己,太见义勇为,扰乱了人类社会运转的秩序,所以我们才制造出这么多天理来。

而这些过或者不及,就是人欲。所以说,是有了人欲才有了天理。人欲催生出了天理,天理反过来又遏制、规矩人欲。

我们的人欲越多,天理就越多,一份人欲必然对应着一份天理。你有食色的人欲,那就有食色的天理,你存了一份天理,就限制住了催生出这份天理的那份人欲。所以,存天理就是去人欲。

我们存了“饿了就吃饭”的天理,就限制住了非要大鱼大肉的人欲;我们存了“困了睡觉”的天理,就限制住了非要让美女陪睡的人欲。

如何存天理,去人欲,就是如何致良知。只要我们知道,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别在干的这件事上加东西,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了。饿了该吃饭就吃饭,别在吃饭这件事上故意让人知道你有钱,别在吃饭这件事上不吃饭,别在吃饭这件事上吃你经济能力所不允的帆;这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该工作就工作,该休息就休息,该取富贵就取富贵,该放弃就放弃。别加任何东西,这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天理和人欲是互相转化的。有时候你是天理,一不小心过了或者不及了,你又有了人欲,所以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圣人,我们总是在圣人和恶人之间来回转化。

存天理,去人欲,就这么简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905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140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791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4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476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1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05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60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78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57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3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38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2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9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4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18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47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