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借给我克里希拉姆提的两本书,一本是《最好的教育是爱》,一本是《心灵日记》。后者读起来特别有感觉,大概我最近在写作的关系。
写作给了我一种观察的动力。当我走出楼下的铁门,我不能在文章中说:哦,楼下的树木由紫色变成了桃红色,又变成了绿色。那样一点意义都没有。就好像我和朋友吃完饭,我不能说:“我和某个人一起吃的”一样。我必须知道名字,还必了解。
又比如我写一个老人,居然想不起来她衣服和裤子的颜色、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世界,像是一辆呼啸而过的汽车。我于是开始了一种叫“笔如潮水”的练习。我想象笔如潮水一般,从指尖向外漫延:键盘、天蓝色鼠标、黑色鼠标垫、绿色水杯……从外形到材质等,用文字将他们淹没。万事万物开始在眼前呈现。
▼
《心灵日记》是一本关于心灵漫延的书,确切来说,他是克里希那穆提1973年到1975年的日记集。
只是为了理解,我粗略地将每一篇日记分成三部分:时间、万物的状态、见解感受。
首先是日期,很简单。
然后是整段整段关于花草树木、云雨山水、虫鱼鸟兽、人物或者事物的本来呈现——我说呈现而不是描述,或者描写,因为描述是作家的事情,而描写是老师们喜欢说的词语,作者都不是——他不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观察,观察者是消失的。
他化为了宇宙万物的一员,与他们共运命共呼吸,然后用他的笔,将他们的本来状态呈现出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克氏在日记中不用“我”,而用了“他”。
最后,就进入的克式的见解和感受阶段。有时候最后的落笔又会回到万物的状态。
▼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进入的书,因为绝大部分是花草树木以及作者的见解感受,没有对话和情节,风格上则平实自然,缓缓而出。
但我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即克氏关于“冥想”的见解和感受。它能帮助我们迅速进入这本书,而一旦进入,就能获得对于周围事物,全新的看法和感观。
还有一点,在进入克氏的世界时,最好把所有所信仰的宗教、圣人、上帝、知识、大师、老师、名人名言、条条框框,先放在一边,这样更容易进入——它不需要这些常用的拐杖,它不像远行,带的装备越齐全越好,它更像是下河游泳,穿的越少越好,最好是什么都不穿不带,包括思想。只和自己在一起!
但关于冥想,他的看法很简单:“任何有意识的、刻意的冥想都不是真正的冥想。冥想是不经意间产生的,不可有意为之。你只要意识到你在想什么、做什么就行了。”
他的话简单到不需要我多说一个字,只有继续引用原话——来自他的《生命之书》:
“譬如你正在开车或坐在公交车里,正跟人喋喋不休的闲聊着,或者正独自在树林里漫步,看着蝴蝶在风中舞动,这时如果能毫不拣择地觉知这一切,便是在进行真正的冥想了。”
“觉察每一个念头,知道它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就是在冥想了。”
“冥想不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自我觉察,同时也是持续不断地放下自我。”
他在《心灵日记》里,有更直接的见解:
“冥想领域任何权威都是对冥想的否定。所有知识、概念、榜样在冥想里都没有地位。只有完全排除冥想者、经验者、思想者的影响,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我的理解就是,现代的我们,学习如何吃饭、如何睡觉、如何管理自己,甚至连喝水、呼吸都要学,所以产生了大批量的经验者和思想者,但是克氏提倡去掉这一切。这个想法看起来很偏激,但其实仔细想一想,却非常自然。
他说的冥想就是不带偏见地观察自己的身心、留意自然的变化,关心周围的人,难道这些东西需要学吗?难道坐看花开花落,笑观云卷云舒,需要学吗?难道倾听水流鸟鸣、朋友倾述,这些也需要学吗?
因此,当我们纠结该早上冥想还是晚上,或者各种不同的盘腿方法时,克氏所说的冥想,显得更加自然随性。
▼
从这个地方入手,再来读这一本日记,自然和人心纯净的爱和美,倾泻而出:
“次日清晨,一切都是那么清澈,那么蓝,天空干净柔美,山峰高耸,一派静谧,彰显着永恒的气息,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鹌鹑在喊叫,好像急切的需要什么?哀鸽在嘤嘤低语,调子轻柔又低沉,反舌鸟在天空盘旋,翻了个筋斗,好像对这个世界非常满意。”
“一个小孩认出了我们,微笑着向我走过来。我们手牵着手走了一段时间,两人都没有说一句话,嗯,我们快走到她家时,她就扬起小手向我告了个别,跑了进去。”
这最后一段,让我想起了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绿蒂在井边打水,维特亲一个小女孩场景。多么的纯真而自然。
能够体会到这种纯真和自然,我觉得就是读懂了这本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