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东汉王朝从公元184年受到黄巾起义的冲击开始,到公元189年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十常侍”被杀,最终彻底解除了打压士人出仕为官的“党锢之祸”。
士大夫们如脱缰之马,纷纷奔向政治舞台的中央。曹操、袁绍、蔡邕、孔融、刘表、荀彧、郭嘉、诸葛亮……数不胜数的杰出代表成为当时耀眼的政治明星。
功名利禄,出仕显荣是大多数士人的追求,正如郭嘉择主而事的时候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然而总有人逆流而行,选择隐逸避世……
隐逸避世的士人集团被称为隐逸派。
活跃在政治舞台之上的士人集团则分为两派,清流派和浊流派。
清流派自命为儒家正统,来源清正,清高孤傲,坚持道统思想,比如祢衡、杨修、孔融。
浊流派狭义上特指因宦官的关系出仕为官,比如曹操(爷爷是大太监曹腾)、荀彧(岳父是中常侍唐衡)。当时的清流派士人骨子里瞧不起浊流派士人,认为他们仰仗阉竖为官,气节有亏。
其实清、浊只是出身问题,至于个人的政治作为是清是浊应当由后人来做评议。
其实隐逸派士人也分真假。比如大家熟悉的诸葛亮、司马懿,最开始都想要做隐逸派士人,不应州、郡、府的征辟,表示坚决不出仕做官。
诸葛亮有句名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司马懿甚至装病。但是后来他们都因为各种原因而出仕为官,所以不能被称为真正的隐逸派。
司马懿的隐逸避世貌似还真一些,他父亲司马防一直希望儿子们能在乱世之中平平安安的活着。司马懿是在曹操的淫威之下,被逼无奈不得不屈就强权。
诸葛亮这个隐逸避世就太假了,每天自比管仲乐毅的人,怎么会是真正想要隐逸避世呢?只是没有遇到心中的明主罢了。刘备一出现,诸葛亮就兴奋了,立刻给分析天下大势,谋划荆州、益州,再也不每天跑到竹林里虎啸狼嚎了。
纵观汉末三国真正的隐逸派士人屈指可数,最终能够成全自我志向,而又寿终正寝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汝南人王子文就是这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位。一位真正的隐逸派士人。
王子文本名王儁也叫王鉨(xi),汝南人,字子文。年少时和范滂(pāng)、许章相识,和南阳人岑晊(zhì)是朋友。可以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范滂、许章、岑晊都是当时的大名士,尤其是范滂、岑晊一个是当时的“八顾”之一,一个被评为当时的“八俊”,类似于咱们现在的全国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
曹操没做官时,非常喜欢结交士人,也有意的和宦官集团划清界限,后来做洛阳北部尉的时候,棒杀大宦官蹇硕的叔叔就是一个例证。
曹操非常喜欢王子文,认为他不仅才华横溢,还谦虚下士,不避浊流,从不自恃清高。王子文也说曹操有治世之才。
袁绍和袁术的母亲病逝的时候,因为袁家四世三公都是大官,慕名来汝南参加葬礼的人就有三万多人。曹操私下对王子文说:“天下将要大乱,罪魁祸首就是袁术和袁绍这俩兄弟。想要安济天下,拯救百姓,就得先灭掉这两个人。”
王子文说:“照你这么说,能拯救天下的人,除了你还有谁呢?”
二人说完相视而笑。
《三国志集解》记:公于外密语鉨曰:“天下将乱,为乱魁者必此二人也。欲济天下,为百姓请命,不先诛此二子,乱今作矣。”鉨曰: “如卿之言,济天下者,舍卿复谁?”相对而笑。
为什么说曹操和王子文是莫逆之交呢?莫逆之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的朋友。
王子文志趣、品行高尚,超脱世俗,不贪慕虚名利禄,一生的志向就是清静无为。然而身处乱世,想置身事外谈何容易,一个普通人尚且办不到,何况一个大名士,一个高逸有名的人呢?
而曹操从来没有要求过王子文出来做官,或者充当他手下的幕僚。曹操把王子文引为知己,他可以逼迫司马懿出来做官,但他不愿意夺取朋友的志向,这就是不违逆朋友志向的莫逆之交。
曹操不征辟王子文,不代表王子文没能力。汝南郡、三公府、朝廷都曾征辟王子文做官,王子文不愿意,于是避居武陵郡。汉献帝迁都许昌,到了曹操的地盘,征辟王子文为尚书,王子文也没有同意。
王子文避居武陵并不是为了躲避曹操,或者说跟曹操的关系不好。是因为武陵郡属于荆州,归刘表管,刘表不仅是镇守一方的牧伯,也是当时的大名士,名列八俊之一。
刘表对士人集团始终都是尊重和使用绥靖怀柔政策。在天下大乱的局势下,为天下士人撑起了一处避风港湾。
王子文只有在刘表的管辖范围内才能实现自己隐逸避世的愿望。
王子文并不属于刘表的门客,只是寄居在武陵避世,跟刘表有文人之间交往的相互唱和。刘表也是一位雅俊风流之士。
曹操和袁绍双雄并峙的时候,刘表首鼠两端,一面给许都的汉献帝上贡,以此巴结曹操,一面私底下勾结袁绍。
王子文跟刘表说:“曹操才是天下的英雄,将来一定能够成就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主之业。你今天不联合近处的曹操,反而联合远处的袁绍,如果有朝一日战事爆发,遥望等待袁绍的救援,岂不是件很难的事!”刘表没有接受王子文的谏言,依旧保持他的骑墙作风。
《三国志集解》记:表见绍强,阴与绍通,鉨谓表曰:“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兴霸道,继桓、文之功者也。今乃释近而就远,如有一朝之急,遥望漠北之救,不亦难乎!”表不从。
王子文对刘表的这番谏言,对曹操的不夺己志也算是有所回报。
也许在王子文的内心从年轻的那次相视一笑以后,就早已经把曹操引为知己也未可知。
细想这段王子文和曹操的这段友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十分难得。以利交,以义交的人大有人在,和曹操这种奸雄之人能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方式来交往,直到终身,实在难能可贵!
朋友之间的微妙关系,心灵的沟通,又有谁能够真正说得清楚呢?何况这是一段穿越千年的友谊……
何必掰扯清楚,只需静静地体会,像对待一坛储藏多年的美酒一样,任其随时间沉淀酝酿,我们欣赏、钦羡,默默地享其芬芳就好了。
子文年六十四,以寿终于武陵。曹操闻而哀伤。及平荆州,自临江迎丧,改葬于江陵,表为先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