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四少
王熙凤是贾母眼里的泼皮破落户,是凤辣子,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平时对待下人也很严厉,但这依然挡不住很多人围着她转,尤其逢年过节贾府上下欢聚一堂时,因为王熙凤有一个长处,就是擅长说笑话。
原文第五十四回,贾府过元宵节,王熙凤见贾母高兴,就提议玩击鼓传梅的游戏,输了就说一个笑话。王熙凤的这个建议不过就是为了讨贾母欢心,说笑话又是自己最擅长的,何乐而不为?那么众人知道王熙凤要说笑话后,都什么反应呢?
众人听了,都知道他素日善说笑话,最是她独立有无限的新鲜趣谈,今见如此说,不但在席的诸人喜欢,连地下服侍的老小人等无不喜欢。那小丫头子们都忙出去找姊唤妹的,告诉他们快来听二奶奶又说笑话儿了。众丫头子们便挤了一屋子。由此可知,王熙凤平日没少说笑话,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她就是贾母的开心果,也是贾府里性格最豪放的一个人。
我们知道曹公写红楼,是没有一处闲笔的,每个人物作的一首诗,说的一个笑话,甚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是寻常小说随便就有的,不是伏了人物最终的命运,就是契合了人物性格,总有相关之处,粗粗看过,皆不能领会其要旨。
所以,这次的元宵节,王熙凤说了两个笑话,看似没什么,实则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暗示了贾府盛极而衰的命运!我们不妨一个个来分析。
王熙凤说的第一个笑话是这样的: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子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嗒嗒的孙子、孙女儿、侄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哎哟哟,真好热闹!
王熙凤一张嘴说了这么一大串出来,这个笑话没头没尾,被好奇的贾母追问“你说你说,底下怎么样?”凤姐想了一想,笑道:“底下就团团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的酒,就散了。”请注意,平时那么擅长说笑话的王熙凤,肚子里应该很多笑话,为什么说这个笑话的时候,还要“想一想”呢?
很明显,这个笑话是现编的,就是从贾母开始,把众人都编了进去,说的就是此时的贾母,为的还是讨好贾母,让贾母感受到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仔细拿贾府诸人与笑话做对应,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跟贾母的关系。比如林黛玉的外孙女儿、薛宝钗的姨表孙女儿、史湘云的姑表孙女儿、贾宝玉的亲孙子、贾蓉的侄孙子、贾兰的重孙子等。
王熙凤的这个笑话,也从侧面反映了此时的贾府正是盛极一时,人丁家业俱兴旺。这样的笑话在元宵节讲出来,其实不讨笑,所以众人的反应是“都怔怔的还等往下说,只觉冰冷无味”但却足够让贾母欢心,因为它恰好迎合贾母此时的身份地位和心理。
这个笑话虽不好笑,但却是贾府最盛之时的真实写照,此时上下众人欢聚一堂,人丁兴旺,家业安宁,富贵一时,权倾一方,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长辈,享尽荣华。
为了迎合众人口味,王熙凤紧接着说了第二个笑话,这个笑话说完众人大笑,但却一下子透露了贾府衰落的必然命运。
这个笑话是这样的: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一个人扛着一个房子大的炮竹往城外头放去,引了上万的人瞧。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火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人焊的不结实,怎么没等放就散了?湘云道: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笑道:这本人是个聋子。
这是有关炮仗的一个笑话,熟读红楼的红迷应该能联想到,此前的一次元宵节,元春曾做过一个有关炮仗的灯谜。这是巧合吗?当然不是!于大喜之中写大悲之事,做谶语伏线乃曹公一贯笔法。原文第二十二回,谜面是这样的: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即是炮仗。前两句说了贾元春得宠之时,后两句说的是短寿的悲惨命运。
我们再来看王熙凤的这个笑话,依然是在元宵节,说炮仗还未等放就散了,似乎暗含了两层意思,一层即指宫里的元春短寿丧命,还未来得及将恩宠完全加于贾府,即失宠丧命。一层是指此时的贾府盛极已过,已经到了衰落甚至散亡之时。
笑话中说的没有听到炮仗散的聋子,似乎是一种讽刺,贾府上下的所有人等,都是聋子,没有预感到了衰落的到来,没有想到家亡人散来的如此之快,听到这个笑话后,反而是众人一齐失声都大笑起来。
此时还有人问第一个笑话后来怎么样,王熙凤说了一句话,更是一句天大的谶语,王熙凤道:“好啰嗦,到了第二日是十六,年也完了,节也完了,我看着人忙着收东西还闹不清,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什么是年也完了,节也完了?自然是盛极已过,各人忙各人去了。
再正从整个回目来看,王熙凤说这两个笑话发生在原文第五十四回,而按照考证,红楼足本应是一百零八回,五十四回正好是半部红楼结束之时,是六九完结时,从行文上来看,前半部红楼说的是贾府兴盛之时,从下一回即第五十五回开始,后半部红楼说的皆是贾府败落之事,诸多不祥事件的接连发生在无形中促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必然命运!
所以,王熙凤的两个笑话,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一个是上半部红楼的收尾,一个乃下半部红楼的开端,是贾府由盛而衰的巨大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跟宫里的元春所面临的局面有密切关联,不可粗粗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