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考研失败,决定二战,爸妈从遥远的大西北赶赴上海参加儿子毕业典礼,亲自在食堂吃一顿便饭,弥补当时送儿子上学不让进校门的遗憾。
一家三口返回家乡享受短暂的快乐时光,宋涛计划七月底再次回到母校租房复习考试,爸妈尊重儿子的选择并且给予支持和鼓励:“放平心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这样的格局,刘文文同样考研失败,妈妈给出两种选择:要么二战,要么工作每月交一半的工资。
这个要求让刘文文眼力山大、苦不堪言。
01
宋涛父母晚婚晚育,他出生的时候,爸妈都35岁了。虽然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物资上从来没有亏待着这个宝贝儿子。
小学毕业宋涛跟随夏令营进行为期15天的活动,见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也接触到不一样的同龄人,参加北大校园印象深刻:那么多教学楼,校园可真大。
初中三年级刚刚接触化学课,宋涛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门神奇的功课,更热衷于化学实验,妈妈给他购买了整套实验仪器和能买到的化学试剂,他家的地下室堪称化学实验室。
考上重点高中文理分科之后,宋涛便把化学专业当成了高考选择的专业,稳扎稳打化学分数一直遥遥领先,被华东理工大化学专业顺利录取,圆了宋涛的化学梦。
进入大学宋涛才真正感受到化学的魅力,理智搞化学研究,有目标就有动力,从大二开始着手考研准备,遗憾的是一站失败了。
宋涛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我想二战再试一次,不急于就业。”
“怎么着我尊重你的选择。”妈妈一如当年支持儿子搞化学实验。
爸爸更给力:“怎么安排你自己看着办,我经济上支持就好。”
父母的态度让宋涛非常欣慰,并说了自己的打算:“毕业后我想先回家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在学校附近租个单间居住,平时到学校自习室学习,可能花费稍微大一点。”
“那好,我和你妈一起参加你的毕业典礼,见证你的光荣时刻。”爸爸一如既往做宋涛的后盾。
“我们还要在你们学校体验一把伙食。”宋涛入学时在特殊时刻,爸爸把他送到学校门口连校门都没有进去,这次无论如何也不想留遗憾。
02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宋涛一样遇到开明的父母,一直尊重孩子的选择。这一点宋涛的高中同学刘文文就比较被动、甚至难过了。
刘文文的父母是组合家庭,结婚几年后才有了刘文文,那一年妈妈已经34岁,家里还有同父异母的哥哥和姐姐,家庭氛围是那么的不和谐。
磕磕绊绊中长到十几岁,中考前爸妈再也压制不住婚姻中的琐碎带来的困扰,分道扬镳,刘文文跟了母亲,母女搬到老房子过日子。
欣慰的是刘文文如妈妈所愿考上了本地的重点高中。
母亲守着一间小店起早贪黑挣钱,还要照顾文文的生活起居,脾气控制不住地偶尔会爆发,文文理解妈妈只能忍着。
婚姻失败妈妈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文文身上,希望文文考上重点大学了却心事。
人的天赋有差别不是努力就能达到预期的高度,文文只考上了外地一所普通二本。
失望之余妈妈就给文文下了命令:“本科不理想那就考研往上走。”
大学四年文文丝毫不敢松懈,性格越来越孤僻和室友关系也不融恰,有时间忍不住和妈妈抱怨,却被妈妈怼回来:“还不是你的脾气不好,要不室友怎么不和你的关系好?”
文文再也不想多说什么,业余时间备考就好了。
几年的辛苦文文考研专业课过了,败在了面试上,本来心情就非常沮丧,妈妈劈头盖脑一顿啰嗦:“还不是面试准备不充分,要不然怎么不过呢。”
文文欲哭无泪,想想九月份的法考把委屈藏在心里,毕业典礼过后只能先回家。
再次没有达到妈妈的预期妈妈的失望不再是写在脸上,而是表现在行动上,见不得文文在家放松:玩玩手机、敲敲电脑。
“你先找个工作干吧!总不能在家躺平!”没有商量的余地,而是命令。
“我要复习考试,怎么找工作?”文文只能实话实说。
“白天上班,晚上复习,法考结束,立马准备公考。”
“我的精力怎么够用?”
“我像你这么大已经挣钱养活你舅舅了,你怎么不能一边工作一边备考?”
“让我安静度过这几个月好吗?”
“九月份法考完,二战考研我支持,要是要一份工作工资上交一半。”
“二战我没有把握,也不想再给你增加经济负担,现在工作不好找,我能先养活自己好了。”
“……”
文文终于静下心来开始复习,但恳求妈妈:“再也不要逼我,会把我逼疯的。”
“你不自觉,不逼你一把不知道你什么样子呢!”
文文长叹一声,竟然无力反驳。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孩子的失败:
体谅孩子不容易,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重拾信心继续前进,结果如何都不容易,毕竟孩子努力过了。
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的父母,总觉得失败的原因是孩子努力不够,想当然地认为打压能激发孩子的斗志,殊不知多半精神出问题的孩子多半是家庭环境造成的。
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