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学习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已满一年时间。一年的蜕变成长塑造了今天的我。容颜未改,日积月累间,内心已淬炼出坚定的力量,悄悄的拥有了觉知自己、洞察他人的能力。
养育孩子方面
1.抱持孩子
“ 抱持” ,温尼科特认为,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性环境,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提供支持。
简单来说,这样的抱持性环境,就是孩子最初获得的一个外部容器,孩子把这个抱持性容器内化到心中后,就形成了高自我稳定性。
除此之外,如果父母还做到允许孩子的活力在这个容器内肆意流动,那么孩子的自我灵活度、自我力量和自我组织力都会得到极大滋养。
进一步要做到,对孩子去毒化。孩子向你传递了一种感觉,这个毒性,这个很坏,但是你把这个信息接收到了,你不能屏蔽掉它,你必须得把它吸进来,又经过了你的自我处理,还给我一个毒性很小的东西,甚至你还给我一个东西,你很好。这就叫做一个去毒化过程。孩子还很脆弱,不能消化情绪的毒性,需要我们去包容接纳他,还给他一份释然。
2.做“ 60分妈妈 ”
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我不需要做一个完美型妈妈。完美妈妈培养出的孩子可能是妈宝男。妈妈也需要给自己留一份持续成长和自我愉悦的空间,我做60分妈妈,剩下的40分,是留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孩子不是要像木匠,把它敲打成固定的形状,而是要像园丁,培育让他长成自己本来的样子。
每个孩子体内都有一个精神胚胎,每个生命的精神胚胎充分发育的话,都会成为他自己,这都会很美。如果父母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否定孩子的感觉,就是破坏了孩子的感觉,也破坏了孩子和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能力。
适当的时候,可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并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学会等待、延迟满足孩子需求,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而是培养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做想做的事,这是自控力的一部分。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3.权威的期待
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人和动物。这个发现,被罗森塔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父母就是孩子的权威,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会影响孩子的潜意识。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多肯定孩子,相信在赞许的目光中,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自我的改变方面
1.能直面自己的虚弱感
以前,面对自己欠缺的能力,有一种无法直面的羞愧感,甚至,逃避、拖延,不敢去面对。
有两条路时选择时,宁可面对自己内心的羞愧,也要去选择最难走的那天路。不做选择并不是不选择,而是代表你选择了消极。用硬硬的壳包裹起虚弱的内心,看起来像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那么可笑。剥开硬壳,和周围的环境、人碰撞,我发现我越来越真实,碰撞间淬炼出强大的内心。
2.内聚性自我增强
所谓内聚性,意思就是你的自我有一种向心力,可以保证心灵的各个组成部分向内聚合,而构成一个整体。关于内聚性自我,科胡特有这样一句描绘: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内聚性自我稳稳地在那里。
聚性自我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必须建立在“我是好的”这种感觉上。这种自恋感,是一种内聚力,可以将你关于自我的各种素材粘在一起。
内聚性自我是没有一个严重的墙的,因为头脑自我是一个墙,如果你用头脑自我去面对,但是内聚性自我你用一个墙把大家弹回去了。
但是有内聚性自我的人,因为他没有头脑自我的外壳,整体上是沟通的,吸收了别人传递过来的负面信息,然后我再把信息传回去。这就是内聚性自我可以干得事情。
我尽可能多的去回味各种成功的体验,在体验中肯定自己的优点,在头脑中建立自己基本是好的思维,增强内聚性自我。
3.用内在评价系统评判自己
驱使着人们做事的,有两种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以内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内部评价体系;以外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外部评价体系。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的是内在感觉;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的是评价、认可、数据和金钱等。
一位老好人,因为他更看重别人对他的评价,表面上他吃亏了,实际上他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
我不需要做一个老好人,做一个别人眼中的善良无比的人。老好人,他是不真实的,以至于别人无法跟他建立亲密的关系。
坚持做独一无二的我,名利、金钱不是我做决策的决定性因素,只求愉悦身心,滋养丰盛灵魂。
4.敢于释放自己的攻击性
怕得罪人,怕别人对自己印象不好,这是我多年的处事心态,也是父母传递给我的价值观。
人应该酣畅淋漓的活着,快意恩仇的释放自己的攻击性,生命的能量才不拧巴,在体内肆意流动。
渐渐的,我尝试去做一个不好惹的人。多次合理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后,发现并没有伤害彼此之间的关系,只是教会了别人如何尊重我。
而且,如果没有释放我的攻击性时,只是把它压抑到了我未察觉的潜意识,伤害的是我自己。
现在,拧巴的心结解开后,觉得身心更愉悦,再也没有能量淤积。
不过,任何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改变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合理释放攻击性,也需要不断的练习,继而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5.我可以A,也可以-A
-A总是藏于潜意识深处,而难以被看到。如果一个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A,那么他会找明显呈现了-A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在一起,而与-A的品质建立联系。
我不一定要优秀,我不一定要时刻都保持清醒的自控力。任何时候,不要对自己太过苛刻。
失去自控的时候,也是放下头脑自我的时候。这时候,会发现,我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存在。
学习累了,我可以懒散的把自己陷进沙发,看一天肥皂的电视剧。每天下班陪孩子烦了,我也可以几天不操他的杂碎心,过几天“浪荡不羁”的生活。
世界上没有失去他就不能活的人,也没有非得到不可的东西,更没有一种非过不可的生活。有的只是,人内心的欲望与执念。
6.不断尝试扩大舒适区的边界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舒适区”,意思是每个人的自我,都有一个习惯了的舒服区域,如果离开了这个区域,就会感觉到不安。
舒适区呆久了,对人的能力来说,是种停滞,甚至退行。动物所拥有其与众不同的生存本领,都是在某种特殊的环境进化出来的。生态位决定认知。
现在,面临选择时,我会去选看起来更难的路。把自己置身某种场景中,去完善进化我的能力,就像尼采所说的:杀不死你的,会使你更强大。在艰难的路上,才能进化出卓越的自己。
很喜欢武志红老师的一段话:
人与人,人与环境,真是互为镜子。不同的相遇,就是不同的镜子,会照出不同的自己。而与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时,才会看到不可思议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