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郑爽事件不断发酵,从DY、生子、弃养到央视的点名批评、诸多代言品牌解约、影视综艺节目下架等等,看点不断增多。身为一名妈妈,说实话,其实看到今天的郑爽,我挺心疼的。
我还记得多年前她在《一起来看流星雨》《画壁》的清纯模样,也知道这几年她在各类综艺节目上的另类表现。有人说爽只是有时候情绪不太稳定,但是今天的这个大瓜却让我们窥探到了更多内涵。
发生在她身上的事,太像是一个荒诞的奇迹了,这个奇迹的参与者除了她,还有父母。
【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在2017年报道过一篇名为《郑爽和母亲漫长的战争:放飞自我频上热搜,母女关系失控》的文章,文中报道展示了郑爽母亲的造星之路。
当歌星是郑爽妈妈刘艳长久以来的梦想,但是未能实现。后来身为家庭主妇的她把所有的期望寄托在了她的女儿身上。可以说,刘艳像疯子一样培养她,狂推郑爽当明星。
一到五岁, “十年计划”正式实施,先学舞蹈,培养气质,再学钢琴、长笛、声乐、表演、自行车、骑马、游泳、英语,还要独立完成一切家务。刘艳要求女儿不得浪费时间,每天除了学习就是练习。只有周六晚上,郑爽才被获准与表姐——也许是童年唯一真正意义上的玩伴,一同玩两个小时玩具,然后回家练琴,弹错一处,小棍打手,如果犯困,凉水就迎面喷来。
这就是郑爽的童年时光。
她的出道初期一路顺遂,一度成为人们口中“清纯的小仙女”,杨幂的接班人,第二个AB。然而,渐渐地,她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与爽妈的造星之路有关吗?
有。
郑爽的整个童年时代乃至青春期,都是在母亲的期待中过来的,几乎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更没有自我探索的过程,一切的发展路线都是被母亲设计好的。
她甚至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在被蔡康永采访时,郑爽说过一句话:“妈妈告诉我,你如果哭的话,我会更伤心。”
在这种成长环境下,郑爽如母亲所愿,成了顶级流量明星,但是人格上却出现了严重问题。
成长,需要活出真实的自己。
然而,郑爽的童年和青少年一直活在妈妈的造梦计划中,身上的能量是被压抑甚至是吞噬的。得不到自我滋养的小孩,会慢慢地失去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爱世界的能力,她的内在思维模式是只要我得到了别人的肯定,我就是安全的。
娱乐圈的聚光灯将她内在小孩的极度敏感自卑放大了几千倍。她的生活像一场大型真人秀,她不懂掩饰,更无力阻拦,依然抱着得到所有人肯定的幻想。
但是,在现实世界里,想得到所有人肯定是不可能的。不能从内在生出能量的人,就像一个提线木偶,随时都处在散架的边缘。
她反感团队制造的“郑爽胖了”的新闻,但暴瘦、整容、旧爱新欢、真人秀上的情绪崩溃和“我就不适合在这个圈子里待着”的直言还是屡屡将她送上微博热搜。合作的明星发现她常自言自语,有人猜测她已患上厌食症和抑郁症,疯狂的粉丝拒绝承认,并更加心疼她的脆弱与真实。
在爽妈的造星之路的大压力下长大的郑爽,让她获得了年少的功成名就,也让她没有创造幸福的能力,硬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从郑爽事件,反思功利性的家庭教育。
刘艳从小给郑爽灌输的观念是:“当上演员,有出息,过富足的生活,而不是上个没志气的班,一个月挣两千块钱”。
什么样的家庭,才会从小就希望女儿将来当明星赚大钱?父母的恩爱之虐,把郑爽打造成了赚钱机器,但也失去了作为正常少女,本可以拥有的、对正常人生的美好向往。
这种家庭教育,急功近利。今天我身边看到了太多的鸡娃现象。
比如清北,似乎(就)是很多鸡娃爸妈的终极目标,但是,可能大多数鸡娃爸妈并不知道下面这组数据。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这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助推这一现象的,少不了功利的家庭教育。
因为功利的家庭教育,很多孩子被安排了原本不属于他们的童年,从一天作诗2000首岑怡诺到语出惊人的四岁神童曦曦。
今天,很多孩子已经不是孩子了,他们身上缺少了童真,因为他们被无知的父母限制了成长。童年,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然而功利的父母父母却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填鸭”,结果孩子都成了学习的机器,甚至连家庭都不再是孩子温馨的港湾,而成了“知识集中营”。
只重智育而轻德育的做法,其实是在培养“毒品”,因为“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而无德有才则是毒品”……
功利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父母的功利心,会害了孩子。
教育的本质,是“看见”一个人。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新上任时做的演讲中曾说:
北京大学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国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么?这是北大的使命。
他讲完这句话以后,全场800多人掌声雷动。
但是我们好像早就抛弃这些了,我们认为崇高的东西不值一提,就像爽妈说的:希望女儿将来当明星赚大钱。我们认为能够挣到钱才是人生更大的赢家。但是,我们需要的是现在能挣到钱吗?
也许在关于挣钱的目标里,藏着可怕的不安和焦虑。
中国,最近三、四十年社会特别快地发展,物质财富积累也很快,很多问题人们来不及去消化,一下子集中爆发了。家长们面临的压力很大,而孩子们是社会中最弱小的那个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面临的挑战肯定更大。
父母的不安全感被深深植入了潜意识,然后又传给了孩子无形的压力。这个无形的压力,又被各种牟利的资本教育市场所窥探,不断地宣传功利的成功,进一步放大了家长的不安潜意识。
这种不安的潜意识让我们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鸿鹄之志渐行渐远,淹没在了功利实用主义的浪潮中,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培养了看似表面很成功,但内心很空虚的“空心人”。
看到今天的郑爽,我深深地叹息。我想,如果爽妈看发现孩子的文艺天赋后,用欣赏的眼光活出属于郑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爽妈希望的人生;引导她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更要有关怀社会的格局。那样的郑爽会不会更好呢?
教育家怀特说: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
教育的本质,就是“看见”一个人。
所谓看见,就是要明白你的孩子不是属于父母的,而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自己的使命,身为父母就是要帮助他们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父母所希望的样子。唯有这样,才能避免用世俗的眼光去扼杀一个人,才够得上那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请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
- 作者简介:颜如玉,教育工作者,个人成长教练,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心灵感受生命。
- 个人微信公众号:颜如玉的理念世界
- 个人微信:butterfly3210(添加好友请备注:简书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