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信群里对联,以墨子(学)相对。很多人不太了解其中的意思,聊做解析。
到白头时还做客——归故乡后仍是宾
解析:《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狱中上梁王书》里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之语,与此对联倒是贴切。墨子止楚攻宋,回到宋国,宋国的门卫不让墨子进城。史记载,墨子宋大夫,所以墨子归宋,不得其门而入。正是:归故乡后仍是宾。[调皮]
褪却轻狂,泉自心头冷起。——闪尽灵光,慧由性命初生。
褪却轻狂,泉自心头冷起。——洗尽铅华,墨从身行张开。
解析:荀子在批判墨子时说:弊于用而不知文。这样的批评,实际上并不具有多大的合理性与说服性。然而,后世的大部分读书人,总是喜欢以此来批判墨家。实际上,荀子所讲的说法,需要认真考察。
墨子不知文么?在回答这一个问题时,先看看一个记载: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韩非子》从韩非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墨子并非不知道“文”,而是怕“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以文害用的结果就像秦伯嫁女,买椟还珠一样,会让人舍本逐末。墨子说,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墨子,修身》因为只有本立而道生。如果不注重本,而只是一味的追求“文”,则会造成文辞害义,伤本害用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一篇文章写的辞藻华丽(文),然而空洞无物,实际上就没有任何用,比如骈文八股等。所以,儒家的孔子也曾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孟子也主张: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孔墨孟三人有着极其相近的认识。王阳明在解读孔子时更是明白的指出:“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由此看来,荀子所说的墨子不知文的说法是没有说服力的。而不论孔孟还是墨子或者后期的王阳明都深知文辞害用,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的危害。
墨子一书,正是洗尽铅华,以朴实的语言论述道和理。比如在《非攻篇》墨子说: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今有人于此,小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这些都是朴实无华的论述,无需文饰,每个人一看或者一听就能懂。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语言,才让墨学在先秦具有显学的地位,以至于连批判墨子的孟子都必须承认(杨)墨之言盈天下。之所以盈天下,就是因为墨子的主张简单易懂。更重要的是,墨家以身载行,践行着这些道和理,由此,墨子被尊为无地之君,墨家被赞为上世之若客,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