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2.9.23在湖北恩施建始县河水坪写的。快三年的时间过去,不断去探索经历。历事炼心的关键在于,是在现实中求解,让心更有智慧,才能更好思考,真正摆脱人生困惑。如今生活依旧有一大堆问题在脑子里,只是更平常心地去寻找解决之道了,不会让内心苦恼。感恩过去。
———————华丽的分割线————————
我一直的苦恼是,担心思想的矛盾,担心向所谓现实的妥协,担心形而上学的知识与实际格格不入,也担心现实绑架自己的自由思考。
从个体出发,已经有3年的时间,开始以历事的方式,逐渐去认知自我,我以为实践出真知会是一种特别好的解惑方式,直到今天,这种困扰又深深来袭,是选择继续自我认知,还是认知基于先辈,而明确说,很多先辈的认知我并不理解,也不敢直接拿来用,总是持怀疑态度,一旦如此,还不如直接实践来得认知要快。个体其实是文化背景的一种映射,我们看到的,经历的,最后化成了我们个人的表现形态。已经2年多没有写引经据典的文章了,记得08年对自己说过,当个体的能量不足够强大的时候,太杂的书籍会让自己在不同的流派中迷失自己,就像是看《易经》,不同的人可以看出不同的门道,有的在大街上算命,有的运用易理解决自己人生的困境,有的。。。。。。今天逼着自己放下一些束缚,将自己的困惑写出来。
以前最喜欢看的书籍是哲学一类,哲学不是很多人所理解的深奥苦涩的东西,哲学是一个爱智的过程,是一个引发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也许我们可以看不同的书籍让自己拥有足够的学识,但若这后天的学识无法抵挡住本性的自私,懒惰,贪婪等,我们所阅读的书籍不过也仅仅是过眼而已,就像我们很多人可以对全人类如何幸福泛泛而谈,却经常让自己深陷痛苦之中,而这些泛泛而谈大多是来源于看到的书籍,自己可能并不理解其中深意。但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里说到“形而上学对于知识的健康与进步乃是必要的”,而作为个体,深受文化背景影响,湖湘文化的核心是“经世致用”,当发现形而上学的知识无法满足自我致用的需求时,开始有些彷徨,我现在明白是因为年少的不经事,所以无法透彻理解,而培根在《新工具》里也说到“期望能够做出从来没曾做出过的事而不用从来未曾试用过的办法,这是不健全的空想,是互相矛盾的.”,这似乎在告知读者,我们需要拥有一些前人思想的结晶去思考,和柯林伍德的观点似乎不谋而合。只是,对于一个在新生世界面前无法准确认知,甚至连个体自我认知都存在困难的人,如何去理解这些话语?
而在阅读不同的书籍时,我经常会迸发出想自由思考的冲动,毕竟,对于一个年轻的人来说,时代在变化,“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增长知识的强烈影响”,既然如此,时代在变化,是不是思维模式也需要转变,但没有实践,没有经验的思考,又将陷入空洞的形而上学中,一旦没有把握好,将在一种虚妄的状态下存活。歌德曾在谈话录中强调,具体话语不记得了,类似是我们要学习前辈的经验,不要陷入自我胡思乱想的囹圄中,霍布豪斯在《自由主义》里说到“无论什么时候,人总是生活在社会里,每一种社会组织都以亲属关系和简单的邻居关系为基础。”既然无法让我们脱离基础,也需要学习,而真理恰恰是需要脱离基础之外的思考与践行怎么办?正是如此,我们会陷入一种矛盾之中,也许很多真理我们在现实中无可奈何,既然自己现实中无法做到,那说出那些做不到的话语有什么意义呢?
当我们辩证的思考清楚很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我们好像开始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到底是看多了书让人思想超前,还是我们应该对形而上学认可的一些见解质疑,用实践去验证它?
如果,我们可以拥有一些所谓超前的思想,我们如何处理好和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尤其是当我们对某些行为方式开始质疑时,是不是我们的质疑可以成立?
玛格丽特·米德“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 这是不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挑战?挑战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我们确实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做我们想做的?
我一直还处在这种苦恼中。而解决这种苦恼的方式是一直放着放着,放到今天才发现,不说出来可能意味着今后走向思想的悬崖。我应该尝试着悬崖勒马了。悬崖勒马的方式是,我应该试着重拾那些具有深刻思想的书籍,历史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书籍,实践继续,相信自己目前实践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了。
续写:
今天要去工商局注册公司了。大道至简,不过是历事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