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对于“暴力”的理解都是武力上的,其实还有一种暴力是语言的暴力,语言上的“暴力”不仅不容易防御,而且对人精神的伤害往往更大,严重的甚至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谈到语言暴力,网络上的文章关注更多的是“低龄语言暴力”,因为低龄人群缺乏对语言暴力防卫能力,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受关注度也就比较高。
通过阅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发现,语言暴力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是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现实生活中,因为言语不和打架斗殴,甚至引发血案的事件并不少见。
今年的2月18日中午1发生在武昌火车站杀人案,就是因为犯罪嫌疑人胡某(男,22岁)在饭馆吃饭时因为价格问题,两人发生口角,一怒之下将面馆业主姚某砍死的。
像此类恶性事件,是语言暴力造成的比较严重的结果,而生活中许多隐形的语言暴力事件,都是在我们不易察觉的状态下发生的,夫妻之间、亲子关系、学校和职场,只要你稍加留意就能发现,语言暴力的存在。
《非暴力沟通》通过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告诉我们该如何避免我们在沟通中伤害到对方,同时也避免被对方的语言伤害。
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主要体验在四个方面——“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一、什么是我们的观察
这里的观察,指的是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通俗的讲就是,在我们沟通的过程,要表达客观事实,而不是做主观的评价。
因为通常主观上的评价更容易让人理解成是一种批评,而人们听到批评时都产生反感的情绪。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
举例:当你看到孩子或爱人连续三天没有刷牙就睡觉的时候。你可以有以下两种表达:
1、“你真是一个不讲卫生的人”
2、“亲爱的,我发现你这周已经有三天没有刷牙就睡觉了”
第一种就是“评价”式的表达,因为三天不刷牙就直接评价“不讲究卫生”肯定会让对方反感。而如果像第二种表达那样陈述你观察到的事实,则不会带来反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在沟通中陈述你观察到的客观事实,而尽量避免用评价性的语言,给对方带来反感。
二、我的感受如何
我们的感受是基于观察到的结果带来的,沟通的基本过程就是“表达自己”和“倾听他人”,通过观察表达我们的感受是“表达自己”最关键的一环。很多沟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表达的一方没有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导致听的一方也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所以也就很容易出现,表达的人很愤怒,听的人着急的情况,最后一方说“你根本不理解我”,另一方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非暴力沟通主张在表达感受的时候要使用具体的语言,让对方能够清晰的听明白你的感受。比如,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丈夫因为不善言谈,每天回家后对妻子的关心和体贴越来越少,甚至在家里很少和妻子说话,有一天,妻子埋怨丈夫说“我觉得我就像嫁给了一堵墙。”这个时候,丈夫坐着在那不知所措,还一脸的无辜。
因为妻子的这句“我觉得我就像嫁给了一堵墙。”并没有清晰具体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至少丈夫听了,不明白所说为何?
如果妻子对丈夫说“你回到家一句话也不给我讲,让我感到很孤单,我希望你能多体贴我一些。”这句话里的“孤单”就是一个具体的感受,丈夫一听就能明白。
三、我的哪些需要(价值/愿望等)导致了我那样的感受
在沟通中,我们的感受都是来源于自身,当我们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当时当下的感受。但是大多数人不会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往往在不顺心和感受不好的时候,把问题全怪罪在别人的身上,然后用批评的方式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时通常得到的都是对方的申辩和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表达出我们的“需要”,对方才有可能给予相对积极的回应。
表达自身的“需要”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的原因,导致一些人不敢提需求。
我曾听朋友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他母亲是一个特别任劳任怨的人,每天承担家里洗衣服做饭的家务活,同时关心家里每一个成员的需求,尤其在做饭的时候,先问问老公想吃什么,再问问儿子要吃什么。家里人都喜欢吃鱼,但是每次做鱼,当妈的都会把鱼肚子一分为二,上半截给老公,下半截给儿子,剩下鱼头和鱼尾留给自己。有一天,朋友想到母亲每次都给自己夹菜,就主动把鱼头和鱼尾夹给了母亲。哪曾想母亲一下生气了,放下筷子愤怒的说:“我每天辛辛苦苦给你们做饭,难道我就应该只吃鱼头和鱼尾吗?”朋友尴尬的小声说“你每次都给自己留鱼头和鱼尾,我以为是因为你喜欢吃呢!”
相信这样的故事在很多家庭中都有类似的版本,母亲一直充当着为全家人负责的角色,把家里每个人的快乐都当成了自己的义务,却从来不关注自己的需要,同时还寄希望于家里人能体会到她真正的需要。然而这种没有表达出来的“需要”往往都会被家人忽略。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别人会明白我们内心的需要,因为这种全凭猜测让对方满足我们需要的方式,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会因此产生严重的矛盾。与其让对方瞎猜还不如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明确“需要”。
四、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一个完整表达自己的过程,是要实现我们沟通目的的,当我们陈述了观察的事实,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还表达我们真实的需要,最后就必须提出相应的请求。
假设你看到客厅沙发上有两只臭袜子,你对儿子说:“我看到客厅沙发上丢着你两只臭袜子,我很不高兴,因为我希望客厅是整洁的。”
这句话里,陈述了观察“看到客厅沙发上丢着两只臭袜子”,表达了感受“我很不高兴”,也说出需要“我希望客厅是整洁的”。但是如果不提出明确的请求,比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回自己的房间或者放进洗衣机里。”那么孩子会以为你是在指责他。只有明确的提出请求,他才知道他应该怎么做,才能满足你的需要。
这里要特别强调“请求”和“命令”的区别。非暴力沟通倡导的是不仅要照顾我们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要能体会到对方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沟通本身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是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最后的请求极有可能会以命令的方式呈现出来。
当我们说“帮我打开窗户好吗?”是请求
如果我们说“请打开窗户!”则属于命令
判断“请求”还是“命令”的关键,在于当我们提出请求的时候是否伤害到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另外,在我们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回应,因为在沟通中,我们表达的意思和对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所以我们必须清晰明确的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沟通中会产生很多误解和矛盾。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本书的内容部分理解,希望能够读者带来一些帮助,更多细节内容,还是需要大家亲自读一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那样你的感受会更强烈。
(备注:今天是我【1500天成长挑战】的第十六天,刘乙了2017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