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小组干法读书分享会。从大家的经验分享来看,各成员能力互补,态度正向,氛围活跃,总体很乐观。小部分浮动角色的存在也正常,处在可以引导矫正的范围内,对这个团队影响可控,即使还是很乐观。
会上我也讲到去让自己定下心来分析现状,持续对组织进行优化,这个时候反而是一个对自己的挑战和提升的契机。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住状态,去做好自己当前能做的事儿,去发现,去持续改良我们的现状。另外书上还有一句话,当我们的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视作起点,再次出击,去改变,去提升,去留下浓重的一笔。
最近的状态是愿意用上班的时间,紧凑的安排我整日的行程,投入我最大的能力。但自己不会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非紧急的事情就往后排,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保持工作和生活的两相平衡。如果每天全心投入,到晚上9点仍不能够完成,那就不是我所能控制的事情了。ok,心态调整好,整个工作起来还算是顺畅的。
另外,做到绝对的中心并不可能。一人毕竟有限,精力,能力,视野,位置,都肯定会有你get不到的信息。叫伪中心更适合,涉及我们的部分,ok,我们参与进去,做好我们这一环,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不用有难以把控的心理落差。
想到了个人名片,我们应该维护好自己的名片。与产品线,与解决方案内部,把每件对的事情做到位。利用自己的特长,慢,但要条理,有充足的准备。如果进入到他人的漩涡,比如快速的乱转,迷失了自己的节奏。
我想测试的一个作用就是把这个团队的脚步放慢下来,让团队以一种更稳健的方式前进,这也是我们未来的方向和价值。
还有一个感受是,作为解决方案,需要产品线的配合,与产品线打交道时,可能需要去引导整个节奏。包括与产品线的上层领导,也会有对接和对话,我们应该更为专业,更为强势,去指导整个事件按正确的方向运转。
在与部门内的配合,我们也需要理清思路,给出我们的意见,或者事情展开方向的走向。而不只是等待召集,让别人告诉我,我们该去做什么。
这样的话,总体就是我们既要去主导我们内部方向的运转,又要去梳理产品线之间的方向。权利大,能力要求高,但我希望我们能把这个节奏和定位梳理清楚,在一年内,做到一次完整的试点,证明它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