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我觉得寂寞,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冷,蚀骨的难受。更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异类,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
在《简爱》里看到过一句话:“与其冒冒失失采取一个行动,让不良后果影响所有和你有关的人,那还不如按捺住性子,忍受一个除你而外没有别人感到的痛苦来的好。”因着这句话,我不喜欢热闹,闲来无事的时候我更愿意一个人呆着看看书。记得英国小说家毛姆曾说,他说“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就相当于为自己建立了逃避生活中几乎各种苦难的避难所。”我想,看书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我喜欢将自己放逐到文字里,也愿意让自己活在字纸里,时间越久,便越享受这种逃避,越排斥身边的人。
2012年我接触了网络,申请了自己的QQ,那一年在空间,我发现了原来在祖国的各地,还有那么多喜欢文字的人,那么多和我一样喜欢将心事诉诸笔端的人,我异常欣喜。
接下来的好几年我非常勤奋,写日志,发说说,觉得压抑在心里的苦闷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口子,最主要的是还有许多人懂这种苦闷,理解并接受。就像张爱玲在她的《小团圆》里说的那样,她说”自从写东西,觉得无论说什么都有人懂,即使不懂,她也有一种信心,总会有人懂。“而这正是我的感受。
网络,是让我第一次觉得有灵魂相似的人,虽然从未谋面,单是通过文字,就已经诉尽心声。
而让我感觉相似的灵魂早晚会遇见,是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这一年对我来说,是很不同寻常的一年。
2017年,我结束了自己长达十年的家庭主妇生活,重新投入到社会,我工作了。在新的单位,我结识了新的同事,虽然他们称不上灵魂相通,但在情感上,我喜欢这群人。
也许是同事们的鲜活和笑脸,让我有种想融入他们的迫切,在这群可爱的人的影响下,我也觉得自己的心活了,于是我报了古筝班。古筝一直是我喜欢的乐器,多年来我一直想学。当我走进古筝班后,我才知道,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我们的民族乐器,小到稚子孩童,大到退休的阿姨。
2017年秋天,我又报了茶艺班。在茶艺学校,我才知道还有那么一大群人,也和我一样喜欢这片神奇树叶的人,并且为了它的传播和传承,在一直努力。
2017年最大的收获还不是这些,是我加入到了本地的一个写作群,那些喜欢文字的人不再是活在网络里,不再是虚拟飘渺的网名,而是在我身边,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虽然在群里我已经不想初入网络那么爱写东西了,可是我仍然喜欢这个群体,说不出来是哪里好,就是喜欢。我也不是群里的活跃分子,就是愿意静静的读他们的文字,静静的聆听那些发自肺腑,来自灵魂深处的诉说。
奔四的我,活了半辈子,想起了去年大红的《我的前半生》,虽然我没有看电视剧,单是我看过亦舒老师的原著,讲述了一个女人的重生。前半辈子我活在字纸里,剩下的日子,因为遇见的这群灵魂相似之人,我想,我会活在现实里。
相似的灵魂早晚会遇见,这句话非我原创,也记不得在哪里看到的了,遇见,只是开始,希望在以后的岁月里,因为灵魂的相似,而一直相扶相持的走下去。新的一年开始了,祝愿我身边所有的人,幸福像花儿一样。
说点题外话,旧物不言,只在时光里温婉,真喜欢这些静默的物件,从不喧哗,却最璀璨。看它们,永远有种淡定从容地笃信,相信懂它们的人一定会将它们寻到,即使山高水远,即使岁月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