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暖一处
01
最近有一部电影非常的火,那就是由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少年的你》,可能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关注是由于自己对两位演员的喜欢,但是我去看的原因是这部电影的题材比较吸引我。
因为在我们国家,其实关于校园霸凌的新闻或者影视作品都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可能就算有报道的话,也大多是轻描淡写,不会去深入地讲述,进而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有这样一部关于校园霸凌的电影在全国上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当然,其实《少年的你》也经历了很多的曲折才最终得以上映。
正如上图右下角的日期,我还记得当时它的撤档上了微博热搜,原因大概就是电影里有不少暴力的镜头,我当时对这部影片还是比较期待的,所以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有一些小小的失落感。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今年如期上映了。
02
我买的票是在电影上映的第二天晚上,在这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那就是我心血来潮,去看了一部所谓的烂片《悲伤逆流成河》,同时也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校园霸凌的电影。
我当时是在无聊的选修课上看的,抱着一种“看看它有多烂”的心态,慢慢地往下看。可结果,我居然看哭了,哭得泪流满面,要不是因为当时在上课,我可能就要无法抑制地放声大哭了。
看完整部电影之后的感觉是——好像也没有那么烂。
电影一开头是一个长镜头,缓缓地将观众带到女主生活的那条充满烟火味儿的小巷子,易遥和她的妈妈就住在这条巷子里一个简陋的房子里,而对门不远住着齐铭一家人。
易遥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靠给男人按摩为生,处处受到邻居的嫌恶;齐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经济宽裕。两个身世截然不同的人青梅竹马地长大。
幸运的是,齐铭从来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看不起易遥,而是处处帮助他,维护她;不幸的是,齐铭根本体会不到易遥真正的难过和痛苦。所以易遥在学校被别人欺凌之后的反击,在齐铭的眼里全是疯狂和不可理喻。
在易遥的世界里,母亲总是刀子嘴,和她吵吵闹闹;青梅竹马的朋友不理解自己耗尽全身力气去反击的勇敢;而到了最后,那个向她表白过的可爱的男孩儿也不得不避开她。
那个时候,她的孤独和被人误会的无力感已经将她扔进了冰冷的海底,所以自杀是情理之中。
而让我泪流满面的片段是易遥站在海边对那帮误会她、捉弄她、侮辱她的人说出了那些久久埋在心底、无处诉说的、澄清自己所有的话语。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矫揉造作,我其实还挺能理解这种风格的。
因为电影的原著是在2007年出版的,那个时候其实盛行的就是一种矫情的文艺风,比如很多人看过的《又见一帘幽梦》,也是一样的矫情造作,所以对于电影的风格我不作过多的叙述了。
豆瓣有一个关于《悲伤逆流成河》影评,他的标题是《我知道它不够好,可我就是感动》,可能我和他就是感同身受。
当天晚上看完电影《少年的你》,又是泪流满面,只不过不同的是,感动的地方在于小北和陈念的互相抱团取暖的部分,陈念在失去小北保护的里遭受了被打骂、剪头发、拍视频的欺凌,回到家后,小北一边留着泪一边帮陈念修剪凌乱不堪的头发。
这部电影里,校园暴力的发生背景设置在一所高考复读学校,这所学校的大环境是怎样的呢,冷漠的、自私的、盲目的、没有同情心的。面对同学的跳楼,只是冷眼旁观和拍照;面对被欺负的同学,选择无视。
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体会过这种环境,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触不可及的地方可能就存在着这样一群中学生,或者说,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发生着我们难以想象的霸凌。
陈念和小北最后由于过失杀人罪双双判刑的结局让我十分难过,因为通过整部电影,陈念和小北的以暴制暴,警官们的无能为力,校方的束手无策,我依然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去帮助遭受到校园霸凌的未成年人。
03
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作为唯一的一个转校生遭到了其他同学的孤立,直到现在我也不清楚自己被如此对待的原因。
所谓孤立,不是简简单单的普通同学不理睬你,而是连你的闺蜜甚至于同住一个屋檐下,有亲戚关系的孩子都无视你。
这种境遇于当时的我而言,只有默默忍耐,自己上学,自己背着书包回家。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那其实也算我遭受过的校园霸凌。
前几天和学妹们聊到校园霸凌,才发现校园霸凌其实并不罕见,反而是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儿,她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大或小的欺凌。
学妹A:我小学一年级和一个男生第一天同桌,他就把我打得浑身青紫,我藏在一个角落里,不敢出来,后来老师、同学、家长都在找我,我听见了爸妈的声音,才哭着出来。后来才知道,全班的同学几乎都被这个男生无缘无故地揍过。
学妹B:小学二年级,我当时比较自卑,刚好班上有一个家庭富裕、学舞蹈的、浑身高傲的女孩子,她就走到我身边,无缘无故就给我一巴掌。我和爸爸说了我被欺负的事,爸爸说:你不去招惹别人,别人会欺负你吗?我只能忍着眼泪不再说话。后来那个女生变本加厉,经常扇我耳光,一直到六年级。我实在受不了了,又告诉了爸爸,爸爸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去学校找老师。
学弟C:我小时候被好几个女生踢,我有一天实在忍不住了,就从家里拿了一块砖,举着砖想砸向她们,然后她们就被我吓哭了,之后再也不敢欺负我了。
最后学弟C讲述的故事,难免让人觉得滑稽,但是却让我觉得,好像只有用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才能让被霸凌的人幸免于难。
和他们谈话之余,又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南方周末的报道,这篇报道的标题是《一个小学生的挨打日记》。
一个暗红的塑 料袋,里面是一个报纸包成的小包,揭开层层报纸,再解开红布缠成的结,是一个比成年人手掌大不了多少的日记本。
这是沿海南部石井镇院前村李小旋的日记本,里面一共有5篇日记。第一篇没有日期,最后一篇写于2005年7月15日,那正是李小旋从村里的院前小学毕业的日子。
在日记中,李小旋记叙了两年来被两名同班男生殴打虐待的经历。日记共一千余字,“痛哭”、“眼泪”等字眼出现了14处,涉及到“挨打”的记叙共有27处。
这是报道开头的导语部分。这本日记本被发现的时候,李小旋由于因外伤导致颅脑受损,已经离开了人世。原本秋天的时候,她应该就去最好的中学上学了。
而更加令人无奈的是,由于李小旋是在暑假期间发生的意外,没有证据证明她是在学校受伤害而导致颅内出血的,所以,对其实施暴力的两名男生也并未负多大责任。
报道中有一位李小旋的好朋友,她曾经也遭受到那两名男生的欺凌,同时也伴随着全班同学的嫌弃和羞辱,经过近两年的煎熬,她休学了一个学期,跟着母亲出去工作了。但李小旋是一直默默忍受的、直到毕业的孤身的一个人。
老师、家长、朋友都无法保护备受欺凌的李小旋,自己也只能选择默默地挨到毕业的那一天,以期待可以逃脱,殊不知,曾经的伤害早已无法愈合。
04
我们所看到过的影视文学作品,几乎所有被欺凌的人,最后,要么像《悲伤逆流成河》里的易遥一样选择自杀,要么就是像新闻里的李小旋,被暴力危及生命,要么就像李小旋的好朋友选择逃避,要么就是像陈念和小北一样以暴制暴。
但其实,这些都不是应对校园暴力的有效方法,不是么?
关于未成年人世界里的规则,一直被成年人所忽视。媒体、社会总是喜欢拿成年人三个字做噱头,殊不知,未成年人其实也值得、甚至更需要被关注。成年人各自有着相似的幸福和千姿百态的不幸,而未成年人的不幸大多千篇一律,甚至伴随一生。
大人们总是信奉自己的那一套道理,“井水不犯河水”、“你不惹别人,别人会欺负你吗”、“同学关系都处不好,有什么用”等等诸如此类的、所谓的道理。
可是这些,面对已经遭受霸凌的孩子来说,是又一次的伤害,以及加重的无力感和无助感。
大人们总觉得孩子的世界天真单纯,学校就是洁白无瑕的象牙塔,可是正是大人对未成年人世界的忽视,才造成了校园霸凌的温床。
父母没有教会孩子要善待同伴,就像《少年的你》里面的施暴者魏莱的母亲,在有人由于自己女儿的校园霸凌而自杀时,居然觉得是被霸凌的孩子心理素质差。
以及没有告知他们,霸凌的行为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因为很多欺负别人的孩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没有概念。
父母没有给予孩子真心的陪伴,也不需要奢望自己能多了解孩子,去相信他们的单纯的天真。
同样的,父母也没有教会孩子学会反抗和释放,以至于事情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受了那么多委屈和伤害。
说到底,家庭教育也许就是解开校园暴力这个死结的重要一环。
所以作为第三方的我们,不鼓励以暴制暴,但是要鼓励被欺凌者的发声。
我们必须承认和面对‘校园霸凌’的存在,而不是把这些归类为简单的小孩子间的打打闹闹。
我们要去体会被霸凌者的受伤感受,和他们一起去面对其中的本质的问题,哪怕不能完全解决,我们对他们感同身受这个本身的动作就是最大的支持。
我们的持续关注和抵制,就是我们作为旁观人所能做的最好的帮助。
欢迎关注我正在成长的公众号:萧萧语歇
也欢迎收听这篇文章的有声版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收听
https://www.lizhi.fm/76427532/5076035723094522886?u=2616749644563906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