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人间因为鲜活的人气而变得与众不同,旅行因为某个魂牵梦绕了许久的愿望而成为眼前的事实,更让人坚信行走的意义,我们的选择必然是要不断往外走才能逐渐坚定。扬州,是我计划了许久的一座城,而今坐在电脑桌前,我的思绪仿佛又融进了那缕柔风里,是街边黄绿的银杏树为我吹起了一个扬州的梦吧!
以一个过客的身份,走近扬州,是那种无法置信的感觉。天气的炎热添了些许疲软之气,乘上公车,瞧见眼前的琼花,如此纯洁晶莹,我重新焕发精神,真正相信:我确乎到了扬州了。欧阳修曾说“琼花芍药世无伦”,就是为了表白扬州的琼花和芍药。春天至扬州,便能看见满城的琼花,与江南淡雅闲适的风格很是交相辉映。而又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却不知芍药才是扬州的花中之王,在我看来,芍药开的富贵,像牡丹一般带着贵族气息,而琼花却更贴近老百姓,与民间的生活融为一体,才形成今日扬州人、扬州城低调纯朴的气质。贺铸在《新念别》中说“扬州梦断灯明灭,想见琼花开似雪”,怕是他见着了春天琼花片片翻飞的景象,不想竟惊扰了他的伤逝之情吧,梦不断,灯不灭,才能更感喟琼花的美、人生的险与难。
由扬州大学入瘦西湖,湖对岸伫立着的却是钱春堂,直到午后,落雨时分,我才发现了这江南园林是如何掩映在自然的怀抱之中。所谓中国园林讲究“隔”的精神,就是透过白墙黑瓦、绿植丛生,曲曲绕绕,要你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般感受着,仿佛惊喜是一点点传递给你的。这种节奏透过空间的重重叠叠把江南园林的气质表现出来了,而且也就如此含蓄地表现在江南人身上了。他们说话轻声细语,表达慢条斯理,如惠风和畅一般。钱春堂的园子小巧别致,我瞅着这几座楼阁上雕刻的楹联诗词,竟也发现了自己内心里真正需要和牵挂的事物,原来是如此相通:旅行唤醒了我曾经学习到的知识,所谓融化在血液里,是因为知识也是流动的,它会随着人的行走和阅历而不断地生长,直到幻化为自身的气质和思想见地。如此,我才更自信自己的旅行和阅读终究成全了一个更好的自己。过去,读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先生在作品中谈到了古典园林的布局,我阅读的时候只是一味沉浸在那种精致玲珑的心思和新意了,却不曾想当自己走进园林中感受到的时候,这种美学意味活了,活在了自己眼里、心里、意识里。
沿着虹桥路,想去寻一个吃饭的地儿,却不曾想,我最想去的几个地方都挨得如此之近:瘦西湖啊、东关街啊、扬州八怪纪念啊、扬州大学啊,这些地方都集中在一块。街道两边都是天青色的银杏树,我骑着脚踏车,穿行在稍许炎热的春日下,银杏树夹带着微风,给人一种十分舒爽的感觉。虽然如今城市的现代化不断推进,但是扬州广陵区这一片的古建保存的还是不错的,水墨风格的广陵城,确乎是那个文人墨客笔下留下了许多篇章的所在。
东关街是扬州有名的古街,我从头走到尾,又从尾走到头,循环感受了一遍,却每次都给我不一样的感觉,并且让我发现了不仅仅是过去各大富豪盐商发家致富的地方,而且还发现了“张家四姐妹”的母亲陆英女士竟然是从扬州出嫁的。记载说陆英女士过去是一位真正才貌双全的女子,从小受到很好的传统教育,而她的四位女儿更是成就了一段佳话。一直发现着,有惊喜,亦有失望,如今商业化的古街,都趋向同一化,尽管历史街区能够依托商业化的趋势得到保存,但是表面上呈现出来的样貌却给了这些短暂停驻的游客非常不好的印象,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当我循着街南书屋寻找的时候,街南书屋居然已经变成了一个客栈、招待所的前厅,里面的书籍杂乱堆叠,这种对书屋的亵渎,我立刻从里面退了出来,总之失望透顶吧。书屋对面的胡氏宅邸,原本也是一名盐商的故居,而今改建成了络绎不绝的酒楼了。这种依托商业发展的古建,历史味道流失了,金钱味更浓了。我不想做一个简单的游客,我只是一个学习者,从生活中发现的真实更让我坚信:要往人间多走走,才知道那副模样。
下着雨的扬州,屋檐下吹落的雨滴,古街上的小水洼,伴随着丝竹声,颇有另一番风味。我坐在“粗茶淡饭”的小店里,细细品着“藕粉圆子”和香脆藕饼,还点了一碗扬州炒饭。藕粉圆子是江南的特色,无论是杭州、还是扬州,都很有特点,夹杂着桂花蕊末的清香,藕饼的香脆,颗粒状的炒饭,让我从味蕾上感受到了扬州的特色。从前,每次旅行在外,我都觉得欣赏美景才是最重要的,从来不在吃上用过心思;而今,我发现:吃也是一门学问呢,味觉的触发也会让自己的心灵去贴近这座城市,感受这里的文化,了解扬州人的生活。这次我发现:感受一座城市,好像需要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才能更进一步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循着瘦西湖,走走停停,不时去林子里吹会风,乘乘凉,林子里的郁金香开得很好,也让我见识了郁金香的品种竟有如此之多,白色的、黑紫色的,都是第一次见。扬州的绣球花、琼花也是相当的普遍了。有小山、有流水、有异乡客,这是江南应有的景色。只有走进瘦西湖,才能更理解古人的诗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却少了冷月,还看“落日熔金”,俨然多了些俏皮气。凝目注视着二十四桥,回望吹箫亭,才想起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或许是后人应景,才建了这吹箫亭吧。我去的时候,倒是听不到箫声,只是阵阵的筝声,已经足够使我的内心沉静下来了。绕过吹箫亭,我瞧着远处的小植鲜艳缤纷得很,不想这居然是“鲁冰花”,我曾一直以为鲁冰花就是妈妈的泪光,却不想它却真实地存在于自然之中。鲁冰花俗名羽扇豆,确实像泪珠一般,炫目诱人。
过去的人们留下了太多有关扬州的诗词,而学生我就循着古人的足迹走了走,尝了尝,拍了拍,并精心组织成这篇文字,我觉得值得了。一个人的旅行给了自己太多编织美好的时间,我十分感恩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并愿意继续这样坚持下去。在扬州,我让自己的每一个时刻都与众不同,所以就这样暂时尘封自己躁动的内心,去感受这个城市的缓慢和古典,做一回短短的“扬州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