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向阳
《汉方小说》说的是一位三十一岁的单身女编剧,在得知曾向自己求过婚的前男友结婚后,开始胃部难受,全身震颤,以至于急救车送入医院,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浑身不适之感未曾减轻,连续看了四个医生,皆不被待见。川波小姐坐在那里,跟医生絮絮叨叨,说起自己浑身不适来,他们倒是一一表现出一副嫌弃相,恨不得分分钟把你打发走,压根也没把你当回事。
为了证明此非莫须有评判,川波小姐讲到“在大学附属病院排我前面进诊室的女孩子,二十二三岁模样,气色红润,裸露的手臂肌肤润泽亮滑,却享受了较我而言更长时间的诊治。而对于三十多岁的女性,举起听诊器听个诊,已构成人物物力极大浪费,待遇之悬殊,有如天壤……”
倒是十分有趣。
随后,无奈另寻良方,进了一家中医小诊所,因为坂口大夫“细心而轻柔地,一点一点按压我腹部的每寸地方”把脉,询诊,让我受到了与之相比不一样的待遇,所以在最后看到坂口大夫的诊断后虽让人有些扫兴,倒也是如释重负。然后如此从平复到莫名其妙的病发,最后找到内心的平静。
小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倒是花了很多笔墨在川波小姐的心理活动上,更确切的说是花了很多笔墨在川波小姐的唠叨上,再加上匡匡诙谐的语调,一口浓重的老北京腔,确实给故事增添了不少乐趣。
初次看小说,注意到的是川波小姐的“三十一岁,未婚”,而在这个故事里,这也是反复强调的。
三十一岁,女,未婚,世俗叫这一类人“剩女”,日本人称之为“败犬”所以不受待见显然易见。
事业上的不稳定,感情上的空挡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所以在最初导火线后,川波小姐开始漫长的寻医过程。这过程既可笑又不经发人深思,深思背后似乎联想到若干年后落魄无助的自己,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个时段疑心特重,总觉得自己这里不对,那里不舒服,好像自己得了绝症,命不久矣,终日愁眉苦脸,恨不得遇到华佗在世,救你于水深火热。就是这种时期,所谓寻医,与其说身体有病,急需马上医治,更像是一种逃离,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躲避,以生病为由,为一切未完成找个完美无瑕的借口,然后冠冕堂皇的摆脱愧疚感,自慰待病愈后一切从头再来。
再次看小说,开始注意最后让川波小姐获得内心真正平静的那个契合点,那个所谓的“顿悟”。作者写到川波小姐在买了《中医基础理论》研读后,从“七情”中慢慢体会到各种奥秘,还有那句“精神即物质”虽略简短,倒是让我联想起最近接触的一些灵性方面书籍里提到的关于“心想事成”“意识形态”“灵魂”这一层次的东西。
“顿悟”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下所经历的,所选择的,所念所想的都是你过去,未来的因果体现。而“顿悟”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你内心是否真的想它到来,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只是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