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三了,晚上我有课要上。”,借此之名我来了趟云大。到了校园我却没有走进教室,而是沿着昏黄的路灯走了一圈校园里的小径。是的,我是来道别的,跟每年都要变黄的银杏树道别,跟那不多不少正好九十五梯的台阶道别,跟久经风霜依然英姿飒爽的楼台道别,因为我要离开了。
两年前,刚来到春城的时候,身边并没有太多朋友。对于一个没有追网剧、聊电话、打游戏等乐趣的人来说,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加班,下了班依然会在办公室里多留一会儿,可长时间呆在公司总让领导若有所思。为了调节这样单调的生活,我便去考了云大的夜校,城市的喧嚣浮华似乎都能在这里得到包容,寒来暑往,她总能让人在此沉淀下悲喜得失,然后收拾心情重新上路。
也许因为是秋天的风和飘落的叶总能勾起人的回忆。转眼间已过去两年,这一切都仿佛在昨天,而眼下我即将踏上行程,就跟来时一样。那时的我曾幻想过把剩下的人生都交给这座城市,也曾憧憬过会在这座城市与某一人并肩携手共筑未来。可世事总不如人意,春城竟成了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番景致,终点在哪里?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上周末,我用一场长跑向这座城市道别,绕春城一环跑了一次15公里,感觉还是熟悉的线路却陌生了许多。上学时候,昆明这座城市在我大脑中的印记只有环城北路和一二一大街,因为帮着朋友和同学买电脑的原因,无数次来到这里,许多故事也都发生在这里。毕业那年,跟同学租房住在董家湾,涉世未深,收入又低,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每天都沿着114路公交路线走很长一段环城东路,路边有几个垃圾桶都能熟记于心。约两年前,当时的公司在环城南路百富琪商业广场,迷上跑步的我无数次在春城路和环城南路上挥洒汗水。去年年初,父亲的小腿多处骨折在四十三医院治疗,下班后在医院和公司之间来回往返,环城西路开始进入了我的脑海。总想来一次“春城环城跑”,只是没想到终于完成了这个心愿却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不免有种日落黄昏的感觉。
朋友说,你真是一个仪式感极强的人。这话似乎没有问题,可转念一想:一场仪式好歹也是需要用足够内容来填补的吧,演不出仪式感的人也恰恰说明他的内心并没有什么丰富故事。再者,我们的生活不就是靠着一场又一场形式不同的仪式来挥别过往,笑迎明天的吗?金榜题名时的把酒言欢,热恋正当时的义正言辞,婚礼现场的高朋满座,甲子高寿时的儿孙满堂,这些难道不是充满仪式感的人类文明吗?
年轻时,总喜欢借着一顿火锅、一杯烈酒、一场欢歌来豪言壮语,对酒当歌,以此营造出标榜青春的仪式感。貌似吃完这一台,喝完这一场就要生离死别,老死不相往来了,所以,不醉不归成了义薄云天的代名词,临别喝酒便成了仪式感的主心骨。后来,经历的离别不计其数,习惯了临行前的觥筹交错,席间的推心置腹,散场后的饥肠辘辘。渐渐发现,那些用力最猛的饯行,几年后彼此都没有了故事,而那些轻描淡写,三言两语便能融会贯通的会面,才真正的不可小觑,也才明白古人折柳惜别的意义。其实,仪式感无时不刻都在我们周围,或张扬或无声,不论饮酒还是折柳,它以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形式散发出来,沉淀在了对方的心理,而自己只是一个配合演出的角儿。
前段时间,一位小仙女在周杰伦杭州的演唱会上借机诉说了不尊重前男友的话。那她是不是就真心想diss前男友呢?我觉得不然。因为就算她说了哪些话,前男友也再不可能变成男友,前男友依然会跟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人如期举行婚礼,她无非是需要一场仪式来让自己解脱,杰伦和前男友不过是这场戏的配角。仪式感,自始至终都是自己给自己营造出来的,并不是他人施舍过来的,所以,参与其中的人,有些是主角有些是配角。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仪式感存在的意义其实是为了说服自己放下过去迎接未来。
一年前,Y跟我说,昨天他请了半天假去找前女友摊牌了,结果在前女友楼下站了近三个小时,最后是一个朋友出面才跟前女友坐下来一起吃了个饭。从他的话语里我知道他并没有能够挽救那段感情,从前女友那里得到的,还是她那没有丝毫缓和的拒绝态度。时间似乎并没有愈合他们爱情的裂痕。后来,Y跟我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其实,无论是什么结果都不重要了,我只是想在她面前把一直藏在心里的话说出来,因为总觉得这段感情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结点,连分手都是在电话里说的,我们都没有认真面对彼此,更缺少了一个体面告别。”我不知道Y在她楼下的那三小时是怎么熬过来的,也许他在心里无数次想过放弃,想过从此打上一个死结。不过三个小时好歹换回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最后一餐,虽然感到了一阵浓烈的自私,但他应该会感谢前女友终究见了他一面,给了他这个放下过往迎接新生的仪式。我想这一场仪式之后,他们应该都能各自开始新生活了吧。确实,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隔着一大帮共同的朋友,活在了两个平行的空间里。
前不久,在微信的上和Z聊天,Z说他从来没有从通讯录拉黑或删除某个人的习惯,但是,却破例了一次。把前任的所有联系方式删了,电话,微信,微博等等。在一次外地出差的过程中,Z被客户灌醉了,一个人在厕所吐完后,模糊中竟然拨通了前任的手机,电话接通后的那瞬间,Z自顾自的说了很多话,尽管后来一句话都记不清,但是,这并不能让Z在心里觉得这件事从没有发生过。清醒以后,他给前任发了一条微信“不好意思,打扰了。”,随即便删除了前任的所有联系方式。其实,前任的手机号码早就刻在Z心底,删不删它都一样。这样做不过是想避免下次失去意识的时候做了同样的事情。删掉前任的联系方式其实是Z心里的一场仪式,他不想心里一直埋着一个未亡的人,通讯录里永远存着一个再不会联系的人,他只是终于有一个理由,腾出手机的空间。他只是害怕那个扎心的名字,会在输入法里被关联出来。
也许一场仪式,无关形式,无关故事,只与自己内心的感受有关。有时候我们明明参与了仪式却并不能理解仪式本身,因为它既不庄重也不奢华。仪式是辛苦一天后的一餐美味佳肴,也是收获喜悦后的烛光晚餐;是祭奠先灵礼行后生晚辈的场景,也是丰衣足食感怀生灵的行为。经此仪式,感慨于心,这便是仪式感。仪式有章,触感难存,或许这就是我们向往仪式而捕获不到仪式感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