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的阳明心学,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到底还有什么意义?诚然,时代在变迁,但外在环境再怎么变化,人心却并没有两样。
看透和超越外在环境,从内心寻求强大的力量之源,这正是阳明心学对于今天的最大价值。
《传习录》曾记载了阳明先生与弟子的这样一段对话。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答:“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的确,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无事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就内心慌乱。
阳明先生认为,历事工作上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这一观点可谓意味深长。
工作就是修行。王阳明曾对一个感慨政务缠身的官员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
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俗人眼中,修行应是找个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庙静寺,静坐,练练瑜伽,读读佛经,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圣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冈仁波齐,冒着生命危险转上几圈。
这种修行方式在阳明先生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他认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越好。
阳明先生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
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曾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认识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
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你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你的人生带入深渊。
安心工作、努力工作,那就是你最好的修行。不仅是你事业的路,也是你人生的路。
阳明先生曾对弟子说:在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
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阳明先生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多在事上磨练,我们在工作与学习中就能不断地获得持续成长的动力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