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解释现象工具之一的"整体部分论"为什么会成为强大的迷惑工具?本文我就针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部分偏移整体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
对部分与整体的认知可追溯到小学数学中样本与总体的概念,因此可以说部分与整体(总体)的认知可以算是常识。但有些常识可能变成"长"识了(花费很长时间才识别出来)。
在沟通上,经常遇到的就是争论的双方指责另一方"你为什么总是这样"。而争论起初爆发的原因仅仅是一件琐事,或者只是生活大杂烩(所有矛盾)中的一个"样本",可为什么又上升到全部呢?
在新闻报道上,在事件描述的的原因(非全部事实)只是冰山一角时,也会引发舆论讨伐,也会因为只是部分细节就上升到对整个事件的定性定论,也会因为部分人的过失上升到对整个群体的攻击?
在自我认知上,有时也会因为一两件事的受挫(部分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就很容易上升到对整个自我的否定。这件事没有做好(样本出问偏差)就能代表其他事情做不好吗(总体出偏差)?
在心理学上,"首因效应"也是如此难于撼动,尽管第一次看到的只是部分,可那部分还是很难代替后面的"整体"?抑或"晕轮效应",一个优点变成了全部,有不足之人被当做完人,造成"完人"犯错相对不足之人更难以宽恕?
在数字游戏上,盲目用样本来代表总体现象也很多。不知道每天产生的新闻标题中,有多少吸引眼球的是"总体",点进去是"样本"?不知道有多少个统计图表号称是"总体",细究数据源实则为"样本"?不知道统计数字的拥有者(加工者)有多少知道"总体"与"样本"区别,还是知道了,选择性的给读者(听众)呈现了"样本"?
过去会以为部分与整体(样本总体)是数字世界的专属,后来发现部分整体关系的思维贯穿日常生活的始终。
好多现象想去追究背后的原因,可投入产出效益比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但有时不一定非得按照经济人的理性思维来解谜,或许拥有哲学家的好奇心与兴趣,去探索背后的原因,去解开这一团又一团的疑惑,说不定最后就可以研发出"部分上升为整体"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