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兔马是《三国演义》里的一匹富有传奇色彩和重要意义的马。它生于西凉,为董卓所获。董卓见它浑身毛色鲜红如火,取名赤兔,后为了拉拢吕布从丁原帐下进入董卓阵营,李儒献计将之赠予吕布。跟随吕布征战些时日后,被侯成盗走献予曹操,曹操转赠关羽,此后一直跟随关羽征战沙场。后来关羽被马忠所获并杀害,马忠将赤兔马呈给孙权,孙权索性赐给了马忠。但是赤兔数日不吃粮草,绝食而亡,死在长江以南的关地,一生纵横南北。在《三国演义》中,它“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又有“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并无半根杂毛;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追风逐电,赤兔生光”。
吕布骑它时,威风凛凛,尤其在“三英战吕布”一战中,更是气宇轩昂。只见“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它在吕布身下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了,可是在关羽身下则更是熠熠生辉。看关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突破重围多么所向披靡,义释曹操时更有“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之气势。关羽带它征战,它陪关羽厮杀,好一对亲密的战友,生死兄弟!他们本来可以继续相伴着仗剑走天涯的,却好景不长。关羽被马忠抓获并杀害!关羽义绝于世,赤兔同样情比金坚,它在马忠手下丝毫粮草也不进食,最终绝食而死,选择与关羽共赴黄泉。至于关公显圣的时候,“看看至近,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员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又聚在一起,岂不悲乎!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英雄殒命,坐骑同样选择跟从而赴死,这些都表明了赤兔之死是一场悲壮的大毁灭,是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同时,这场悲剧也被人所熟知,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写下赞歌,人们以各种形式来纪念一人一马,来体会这场悲剧的美。赤兔之死的悲剧表现就如此了,那么,赤兔之死这场悲剧的美,具体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首先,赤兔之死是对真善美的否定,对人生的否定。虽说处在小说尔虞我诈的背景下,生死是寻常事,但是赤兔和义绝于世的关羽在三国里无疑是真善美的存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考虑周全,派关羽把守华容道。曹操受赵子龙,张翼德的多次打击,面对华容道的关羽已无力再战。曹操无奈,只好听从谋士的建议,亲自去向关羽哀求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曹操才得以回到江陵。对比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后死不悔改,还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关羽实在是义绝于世。如此的关羽,却在樊城之役中被马忠所捉,最终命丧黄泉,悲夫!其座下的赤兔马也因为时刻追随忠义的主人而成为真善美的存在。最后因为主人的死,命运大改,它不愿为了求得生存而效忠仇人,而是选择追随主人而去,绝食而亡,又一出悲剧。死亡“否定”了关公和赤兔,实是悲剧。
其次,我们说赤兔之死是悲剧,却是美极的悲剧。是因为赤兔马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苦难的现实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其结果是个体生命的毁灭反而使主体的理性精神得到了提升,进而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要义。赤兔的毁灭使我们看到忠心耿耿,看到以死捍卫的此生非你不可,看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理性精神因此得到了提升。试想,如果关羽死后,赤兔转头效忠于马忠,那曾经多年并肩征战沙场的情义就瞬间变得轻飘飘的了,审美性和教育意义远不如绝食而死。我们从赤兔绝食而死中,也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要义:要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不要为了苟且偷生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赤兔之死是美的悲剧,还美在对我们的提醒。随关云长杀敌时,毫不露怯,随关云长赴死时,也是丝毫不畏惧的。何况赤兔选择绝食这种最不容易坚持的方式来结束生命,这种向死的决心是可见一斑了。这方面时刻提醒了我们注意人类的勇气。赤兔在效忠关羽的时候用血汗赢得风光无限,尽享荣誉。如果在关羽死后转而效忠马忠,其名声肯定就臭了,所以赤兔绝食而亡其实也是用死来捍卫了自己的名声,这提醒了我们要注意人类的荣誉。关羽和赤兔死后,书中还提到关羽的显圣,仍是骑着赤兔,一股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气势。“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将军,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相随,一齐按落云头,至玉泉山顶。”这让我们不难想到赤兔在另一个世界与关公相见,继续效忠于关公,这又提醒了我们注意人类的希望。赤兔身为坐骑,责任就是效忠自己真正的主人,即使是主人死了,自己也要追随他去,这种精神又提醒了我们注意人类的责任。赤兔一旦转头效忠马忠,其必然尊严尽失,它选择数日不食粮草而亡,其实也是维护了自己作为关公坐骑,一代名马的尊严的完整,这又提醒读者注意人类自己的尊严。一匹绝世好马的自杀激起我们的同情心,也是提醒我们注意人类的同情心,其赴死的决心,又提醒我们注意人类的牺牲精神……总之,赤兔之死的悲剧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注意人类的勇气、荣誉、希望、责任、尊严、同情心以及牺牲精神。让我们在一唱三叹,扼腕叹息中更加敬畏自然和生命。其实这也体现了悲剧不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体现了悲剧的美。
感受悲剧的心理很复杂。总而言之,赤兔面对关公遇害的悲剧能挺身而出,是崇高的,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从悲哀中感奋起来,也变得更加敬畏生命和自然。细说的话,我将凭借着几位思想家的主张来分析悲剧的审美心理效果。
黑格尔认为,悲剧型快感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正义永恒的胜利”。他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悲剧的最后结局才不是灾祸和痛苦而是精神上的安慰”。具体到赤兔之死这个悲剧,则表现为人们从中看到了关公赤兔虽然命丧黄泉,看似是灾祸和痛苦,实则取得最终胜利:重逢和享誉千古,使人们得到许多精神慰藉。黑格尔因此认为悲剧是一种理智感。这种正义永恒胜利带来的理智感,让赤兔之死的悲剧美得到了一些温暖的因素。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提出“同情说”的观点。他认为一方面悲剧快感来自于对对象的同情,同情越多快感越强烈。有死亡往往就是最坏的结果,死者为大,看到关羽和赤兔双双命丧黄泉,会直接激起人们的同情,会对假定的另一种团圆结局产生期待,人们的思维也因此打开,悲剧性便更强烈,美也更强烈。另一方面,他还认为悲剧的快感还来自悲剧的形式美。关公死后,赤兔内心面临一个矛盾冲突:是效忠马忠保全性命,还是追求人格的完整跟随主人而去。最终它选择后者,这种冲突带来的惊涛拍岸的感觉,便很好地体现了其中的悲剧美。
利普斯的“移情说”与博克的“同情说”有相似之处。他说悲剧快感是教导我们正当的恐惧和正当的同情。加上了限定词“正当”,显得更理性更广泛。确实,不正当的同情没办法展现悲剧的真正的大众的美。同时也需要正当的恐惧,恐惧让悲剧具有更多的符合规范的美。赤兔之死的悲剧让我们产生对违背自身追求的恐惧和抵触,体现了其中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已经可以看出赤兔之死这一悲剧的许多现实意义了。总而言之就是让人们从悲哀中感奋起来,在崇高的精神力量感召下投身到改造社会环境的革命中,投身到改造自我的革命中。使我们更加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使我们感奋起来,在废墟中挺立,在血色中前行。除了以上教育意义之外,赤兔之死经过典型化的创造,更加感人至深,也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正是由于赤兔之死一类的悲剧美的有机组合,才构成了《三国演义》的悲壮的艺术氛围。赤兔之死的悲剧美,算是为《三国演义》的悲剧美添琉璃砖加琥珀瓦了。
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赤兔之势,实在豪迈,实在万人景仰;赤兔之死,实在悲壮,实在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