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榜样,叫别人家的孩子。不知道家长们都是怎么想的,他们眼中的好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巧的是,我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小时候,我家在离村口很远的地方,每次回家,都会经过一个广场。到了傍晚,那里是最热闹的,来来往往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老人小孩的呼喊声,还有忙了一天开车回家吃饭的各种鸣笛声。有一群大爷大妈们,在路口坐成一排,看着来来去去的人,饶有兴趣的谈论着,他们每个人就像拥有现在网上的那种强大的人肉搜索功能一样,你爸是谁,你家是干什么的,你家多少人,有什么亲戚,你学习怎么样,性格怎样。甚至能把你祖宗八辈都翻出来。
说心里话,我很怕他们,不是因为样貌,而是因为他们总是喜欢评论别人,又是长辈,而且他们有机会就会和我们父母告状,不太懂事啊,不爱说话啊等等。那个时候,身为乖孩子的我,真的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小伙伴们拿着五光十色的糖果好各式各样的皮筋,只有我不敢去小卖部买东西,生怕别人说我爱花钱。
后来,我升了学,面对更加广阔的世界,我的成绩不再像以前那么突出,尤其是上了高中之后,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个道理,那种心理上的落差压得我一度喘不过气。上了大学后,我彻底变成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记得有一次我去县城办什么手续,在公交车上遇见了小学同学的妈妈,这个同学已经是五岁孩子的妈了,她特别不解地问我怎么还在上学,语气中带着疑惑和怜悯,在她的心中,女孩就该早早在家带孩子才是最好的归宿。我笑了笑没说话,因为我知道,三言两语不可能改变她脑子里早已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
当我毕业回到家之后,见过很多人,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我的情况,得知待业在家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哦”了一声,还有眼神中那难以名状的神色,那个时期的我是极其敏感的,他们的表现看似不起眼,但对于内心极度脆弱的我来说,就像一把利刃扎进心脏,那一刻我的心里是空的,我似乎能听到来自他们心底的一声声唏嘘不已的嘲讽。我下定决心,不管将来怎样,我一定要远离这个地方,去一个谁都不认识我的世界,再苦再累,也是我自己选择的喜欢的生活。
前些天在观看某综艺节目的时候,发现了“讨好型人格”这个话题,我以前从来没觉得我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活,后来无意中做了一个关于讨好型人格的测试,二十条中我居然中了十几条,这才意识到,我可能太在意大众的看法了,快要迷失了自我。
是啊,凭什么,我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小时候,我要努力扮演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长大了,我要装成学业有成的样子,那以后呢还要继续吗?不,我要做我自己。现在我才明白,我一直想要的是自由。
现在的时代,大众的舆论更是如此,两个人联系少了,就说人水火不容,有的人不善言辞,就说人派头大,不好沟通,工作累了想休息,就是混不下去了,过气了。拜托,哪那么多戏。有的人喜欢健身,有的人喜欢美食,难道我们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还要放弃享受美食的权利吗,胖一点又怎么了,是犯什么大的罪过了吗?
有一种不幸福,叫别人觉得你不幸福。为什么,我们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生活是自己的,其他人只是我们生命长河里的匆匆过客,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从容面对外界的挑战,波澜不惊。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活出自我的精彩,才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