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些草稿箱里的内容,翻出来整理整理。
关于写
我现在越来越喜欢用文字来交流了,觉得比用口语更自在,或许是最近重新开始写作的缘由,也有可能是被“简书”的那句 slogan 给感动了——找回文字的力量——更多的也许是良好的书写体验带来的吧。话说,我小时候还曾想过自己成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写写文章并依此活命,只是像我这种天生“不务正业”的性子,成为一个文字工作者远不如把写作当做兴趣来的过瘾。
写文章这件事,我受我爸的影响挺大的,至少我喜欢上写文章这件事就是我爸影响的。他是报社的主编,靠笔杆子过活的,在我小时候待得最多的一个地方就是他的办公室了,我第一张照片就是坐在他的办公桌上,屁股底下垫着的就是他的报纸,所以说,从穿开裆裤起,我就跟文字结缘了,跟媒体结缘了。
读小学的时候每周要写周记,那时候就算是我的写作启蒙期吧,最开始我爸手把手教我写,一个月之后就放任我自己天马行空了,也是从那时候起,对写作至少我不排斥了,渐渐地我的作文越来越多的被当做范文被老师在课堂上朗诵,至今我还记得每次自己的作文被点名表扬的时候心里那个高兴劲儿。
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写作的日子,高中的时候是我最兴奋的一段时间,尤其到了高三,因为实在对其他科目已经没了兴趣,就拿写作来逃避,每次考试最用心的也是作文题和阅读赏析,因为能凭着自己喜好随意发挥,也算幸运的,每次这两题我都做得不错。那时候我还有一个蓝本子,上面写了很多东西,而且,还是和隔壁班的好朋友一起写的,每人一天,每人一篇,或长或短,随意写着。现在,那个本子不知道被我扔到哪去了,一直找不到。
写过博客,写过微博,从最开始的 Qzone 到后来的博客大巴、百度空间、豆瓣、人人甚至是新浪一直没成气候的轻博客,各种平台上我都写过东西,似乎每次都是心血来潮之后就把写博客这事儿忘得一干二净,真正坚持下来写的也就只有新浪微博了,当然微博也被刘小姐诟病写的太频繁,有刷屏的嫌疑。除此之外就豆瓣上更新得比较勤快了,碰上合适的电影吐吐槽,讲讲感受。现在,我又在简书上落户了,微信上也开了订阅号,到目前为止,坚持的不错,闲的时候一天一篇,忙的时候也隔几天一篇,让我重新乐意去写,乐意去读。
写作有时候是一个人的事,有时候是一堆人的事,有些话写给自己看,有些话写给他人看,自己有感受,有想法总是乐意与别人分享,获得他人的认同的,获得互动。
关于学
过去的一个学期,我回到学校上课,教大三的同学一些关于广告的内容,上了一个学期的课,越发有这种感觉,那就是一直以来我们上过的课,老师教过的内容,帮我们构筑的那套知识体系、思维模式难以应付这个社会的需要,那种模式虽然能让我们快速的学到知识,但是能否有效运用就是个未知数了,和生活联系太少,太过教条。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被老师、家长告知的是如何避免失败,典型的理念就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我们听到的经典句式就是“如果你做不到……,你就会……”。“别看你现在做到了,如果你不……,你很快就会……”。比如,“如果你考不上大学,你就只能去工地搬砖”;“虽然你考上了大学,但是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还是得去搬砖”。
这种教育是恐吓式的,它激发了我们对失败的恐惧,让我们不停地寻找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努力补齐。它让我们相信,成功只是短暂的,一不小心,失败就会在前方等我们。其实失败是避免不了的,而成功是我们要去一直追求的,与其患得患失,被不安驱动着自己去工作和学习,带着焦虑去努力,没法安心享受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欣赏自己的成长,哪算成功也无力体验幸福;还不如为自己设立目标大声喊出来,关注在那些能让我们增加成功性的地方,努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