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中心的烦恼
市中心的咖啡店有很多。近几年来咖啡门店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虽说店面的数量在增加,但我还是怀念旧时的咖啡店。当时有一个钟爱的咖啡店,凡是到了周末就会抱着作业去光顾。那个地方很隐蔽,知道的人不多。中间有一段时期的装修,重新开张后,咖啡店时尚很多,但客人也变的多了起来。
工作日,咖啡店里面堆满着附近的白领们。在周末,本是清闲时刻,但随着附近商圈扩大,店里充斥着游客的味道。在我印象里,游客的味道是:一位妇女,头顶白色或者是红色的镂空遮阳小帽子,身穿鲜艳polo衫(网球杉),下面穿的不是半截短裤就是大花裙子,后面背个小包。手机放在桌面上,左手握着遮阳伞,右手专心致志的划着手机,面前的一杯冰饮早就化成一杯水。
如果我说这是主角,那么配角一定是她的丈夫或者是孩子。在我的印象里面,这个孩子是穿着花裙子的小姑娘,手里握一个大红气球跑来跑去。跑的连家长都烦了,她妈妈一定还会不分场合的吼她一句。
这种形象很是普通,但每次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导致我没法安稳的坐下来。渐渐的,这个形象和负面的情绪被绑定到了一起。每当我看到澄澈的咖啡店玻璃墙后面坐着一个这样的形象,都会觉得不大愉悦。
我还在想, 如果我有姑娘了,就一定不要让她穿大花裙子跑来跑去。
终于写点什么了
花了两个小时,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地方了。考试的时候还会写一点周记,记录一下这一周的学习状况。等到考完试,整个人就颓了下来,也不愿意动笔。
还有一个原因是最近看的书数量太少。有输入才有思考,才有输出。巩固语言的关系,阅读的书籍全都变成了德文和英文。即使这两门语言都学了几年,但是看文章的时候还觉得隔着十几张纸。缺乏中文的流畅感,外文书给我的思考和影响自然会减少。看完一本外文读物,然后能够正确的吐槽,这个是我的目标和方向。
朋友圈是什么
朋友圈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神奇之处在于我不能够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发朋友圈?
我对朋友圈的内容有自己的分类和定义。高级或不高级,指的是你的分享对我是否有价值。顺带一提,天天发低级内容的朋友,不代表他的人是低级的,反之,也不代表他天天站在山顶山,一览众山小。看人要辩证,看朋友圈只能看出私生活,很难鉴别出这个人的品性如何。
我是这样分类的:
初级:分享心情,今天吃了好的,开心!今天健身了,充实!今天蹲了一天图书馆,学霸!
中级:记录特别时刻,比如说考试过了,晒成绩。旅游去了,晒pose。找到了真爱,晒恩爱。
高级:分享有价值的文章。今天看了一篇观点合适的文章,赞同,所以分享。
最高级:自己产出的内容。不论是画的画,自己写的文章,或者是对于某某现象的合适(理性且别人听得懂,专业知识和其他语言不在此列)观点,这些都算作是最有价值的产出。
曾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人们对于不同的信息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待分散的,没有体系的信息,比如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等,需要去主动选择和筛选。你需要的根据你想了解的主题来进行针对性的搜索和归纳。对待主题鲜明,整体性很强的信息,例如书籍,论文或者专题报告,则需要尽可能的大规模接纳和吸收。
我赞同这种说法。有时,朋友圈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反而让我有所损失。我自知,有些时候容易嫉妒他人,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产生巨大的自卑感,自卑感过后就是慨叹人生而不公平,这样的负面心情有时候就是由朋友圈带来的。人分享自己的幸福,也许会以为,自己把幸福分享出去了,这样朋友们也会因此而开心。但在有些情况下,这样的分享,反而会对处境糟糕的人造成更大的打击。按照我同学的话来说:“有时我看朋友圈,心塞塞的。”
人趋利避害,我不想主动去碰糟蹋心情的事情,所以我选择关闭。此时生活反而变得美好了起来。有时我会去主动看看家人或者是亲密朋友的朋友圈,看到某些朋友写了文章或者是画了一幅美丽的画,我会去点一个赞,因为我能够获取到独特的,有价值的信息。
有时我会反思朋友圈的价值。从社会生活角度来看,人们需要认同感和存在感,展示自己的荣耀时刻,接受他人的评论和赞赏。这样让人们感觉充满活力,感觉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从个人角度来看,朋友圈让人们有机会找到发泄的出口,改善自己的心情。
以上都是从发消息的人角度出发的,而对于接受到信息的人而言,我仍在思考朋友圈中的这些信息着什么。
之前有朋友和我聊过,朋友圈里面可以了解到朋友们最近发生的事情,他们生活的近况,从而保持友谊,有可以一起聊天的话题。这是看法之一,我仅列出,将其作为思考的方向之一。
其实不仅是朋友圈,微博,乃至全世界的社交网络都面临着这样的一种状态。
愿我不会给你们带来没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