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蔡颖卿老师的这本书,娓娓道来,平淡中有一种平静而温润的力量。整本书,我计划在本周之内挑自己喜欢的章节分享给大家。
1,妈妈的味道,那是爱的味道
---“对于生活变动的我来说,永远开心地在水槽前为家人忙碌,是我给孩子生活安全感的重要讯息。于是家事不是而是一种生活的秩序。”
---“我相信当一个母亲看到孩子那津津有味的允指之乐,心情必然是十分的满足。这样的食物感也将成为最美的家庭回忆。”
看完蔡老师的这些话之后,回想起我的童年,还是满满的妈妈的味道。小时候,没什么零食,妈妈也总是想着法子给我们做红薯粑粑,糯米粉粑粑,红薯干等等。妈妈也总是想着法子会给我们做各种好吃的菜干,酸菜等等。每次看我们吃得欢实,妈妈也特别高兴。现在妈妈不在了,但妈妈的味道仍然留在了心间,时不时会想起来。每每想起家的时候,总是想起妈妈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她总是用她浓浓的爱意为我们做出一道道可口的菜肴。
小时候爸爸常年在外面,每每和小伙伴们野了回来,总是趁妈妈不注意,想用手指头拿起菜就往嘴里塞,但总是躲不过妈妈的火眼金睛。妈妈总是拿起筷子或者手边的东西轻轻拍打我的手,说:“赶紧去洗手去,你去叫叫哥哥,你妹妹回来吃饭。”等妹妹,哥哥回来后。哥哥搬凳子,我去厨房端菜,妹妹摆好碗筷。然后三兄妹,坐在桌子上,看着桌上的美食,等着妈妈过来一起开动。爸爸妈妈从小告诉我们,一家人都到了才能开始动筷子。看着一家人坐在桌子前,尝着美美的饭菜就是一种幸福,这有着家的温暖和甜蜜。现在结婚后,这个习惯依旧保持着,一般要是老婆加班,不是很晚的话,我都会等她回来一起吃饭。因为这才有家的气息和模样吧。
再大一点上初中了,我需要到镇上上学。这个时候需要寄宿,每周二我们都可以回家带菜。每次无论多忙,妈妈总是会帮我把菜炒好,第二天一大早帮我把菜装到罐子里,然后叫我们起来洗漱准备去学校。从家到村里的柏油马路大概有十五分钟的路程,然后带着满满的妈妈的味道赶上村头到镇上的班车去学校。上学那会,一群小伙伴会一起分享各自带来的菜,一起分享妈妈的味道。直到多年一个挚友还是念叨,你妈妈做的坛子菜真好吃。
又过了几年,上高中了。高三的时候学习紧经常要补课,回家的周期变成了一个月一次。但每个星期,妈妈都会托在镇上上学的堂弟或者在隔壁镇上上学的妹妹捎上一罐妈妈精心准备的菜肴。高中三年,不是每周回家,但妈妈的味道每周都有,不曾间断。
再过几年上大学了,当年国家喊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而对于我这样一个红旗下长大的孩子,第一时间响应国家的号召,报了东北的一所大学。与其说是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倒不如说是为了逃离父母的管束吧。上大学,基本上是每年回家一次。每次一回家,妈妈总是会在村头等着我,我一下车她一边接过我手上的行李,一边说:“儿啊,学校伙食是不是太差了,你看又瘦了。等会妈妈给你做好吃的。在学校也不要太省了,要吃饱。”大学四年我的体重总是成波浪线分布,每次归校前一般是我体重的高峰期,而每次回家前都是体重的最轻的时候。2008年我毕业了,但那个我最亲,最爱我的妈妈却永远的离开了我。
现在妈妈不在了,每每回家回家就想念家里的坛子菜,因为那是记忆中妈妈的味道,但永远没有记忆中妈妈的味道那般美味和温馨。
2.错过的何止是一餐饭
---“足够的安静”与“好的食物”------精神环保与身体环保
---“十年下来,除了厨艺上的进步,其实最大的收获是家人的健康,以及全家一起吃饭的专属于”家“的温馨感觉。”
---“餐桌才是我们一家人聚会的地方。“
---“我在餐桌上关心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学习。我不愿错过与孩子同桌的每一餐饭,因为我知道,教养工作永远是在生活中进行的。”
正如蔡老师所述,时代的前进,生活的忙碌改变了父母教养孩子的方法与观念。原本属于家庭的稳定气息,也渐渐在商业鼓舞中走味。父母不在努力耕耘家庭的厨房与餐桌,上餐厅吃饭也不再是孩子偶有的珍贵经验,外食成了生活的常态。
当外食成为常态,我们也无法避免摄取不必要的添加物,也没办法保证食物的健康及安全。好的食物才能提供好的身体环保。
当外食成了常态,我们少了很多全家一起吃饭时专属于“家”的温馨。
当外食成为常态,我们少了很多了解孩子的机会。最好的教养永远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如果有可能还是自己多下厨吧。正如题目所述,妈妈的味道,那是爱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