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冬奥会的胜利闭幕,冬残奥会也即将开启。这又将是一场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是属于全世界残障运动员的盛会,是属于每一位爱好体育运动的人们的盛会。
2月20日冬奥会圆满闭幕,随着各国运动员陆续返回,冬奥会的各项设施进入到冬残奥会转换阶段。比如进行无障碍路径的引导,在地面、卫生间等位置设置显眼的无障碍标识;车辆落客区设置了坡道,餐厅门设置低位手部消毒机,配备无障碍轮椅;冬奥会的标识逐渐被替换成冬残奥会的标识,各式装饰元素也转换为冬残奥会的形象元素;最显眼的景观旗也已换成国际残奥委会会徽和北京冬残奥会会徽的旗帜。再有像是城市景观、主题花坛、班车线路站牌也都已转换为冬残奥会模式。北京28处灯光秀播放内容也由冬奥会标志、会徽、吉祥物更换为冬残奥会标志、会徽、吉祥物。针对北京冬季大风气候特点,优化了宣传道旗的制作工艺和安装方式,对道旗面料进行了加厚,优化后的道旗抗风性和牢固性大大增强,目前在阜石路、北四环等11条道路上共有8488面道旗,据报道在2月27日前将全部更换完毕。而我们十分期待的冬残奥会的开幕式,也在有条不紊的准备中。
这一次的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共有217人,其中运动员96人(包括男运动员68人、女运动员28人),教练员、工作人员、竞赛辅助人员、医疗保障人员121人。远动员们来自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汉族、满族,还有佤族、傣族、侗族、彝族、苗族等共有7个名族。最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全部都是业务选手。他们中有的是工人,农民,也有学生、职员,还有自由职业者。这些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已有25岁,年龄最大的为45岁的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海原,年龄最小的为17岁的单板滑雪运动员耿焱红。他们要参与六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据报道这是我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
冬季运动项目一直是我们国家的弱项,随着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中国开启了冬奥之旅,在筹备冬奥会的过程,各项冬雪运动场馆或是新建、或是改建,都已纷纷进入到冬奥会模式。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注定是一场冰雪奇缘,而冬奥会的胜利举办也确实见证了中国实力、中国力量。
如果说冬奥会比的是更强的身体,更好的技术,那么冬残奥会比的就是更强的意志,体育运动从来都不只属于健全的普通人,而是属于每一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这就是残奥会存在的意义。残障人士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向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目标坚定前行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人学习。
能够作为体育健儿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更何况他们是残障人士,一个身体残缺的人都能够再站起来,都能这么努力拼搏,更何况是肢体健全的人。残障运动员自强不息的精神更令人感动!
“EVERYONE IS NO.1”加油冬残奥会上的运动健儿们,期待你们的精彩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