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不被看好的时候,除了需要靠自己去解决当下需要去解决的困难,体验当下所处困境,感受各种困难中的无计可施的同时,可能还要体验更加艰难的时刻。
当不被看好,不被相信,深陷其中,被无助感深深包裹时,无力的孩子,很容易落入恐慌和焦虑的情绪之中而无法自拔。
当这一不被察觉的负面情绪潜伏在了孩子的内心深处,总不能被解决,扎下了根,内在的精神消耗就进一步加重孩子完成任务的难度。顺利完成各种任务,无论是学习,纪律,生活管理…都变得更加不可能。
这似乎真被父母说中了。
于是,总被说中的孩子对自我的认同也随即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我是好的吗?我还能做好吗?孩子就这么开始了自我怀疑。
这些怀疑,让他们对自己的在未来能否胜任亦开始表示不相信。
不相信他们自己可以走出去完成需要自己完成的任务,达到既定目标(可能即使做到也会归结于运气而非自己)。
因为在你不看好的情况下,“我不行”逐渐变成了自我预言。让需要完成的任务或目标显得总是那么遥不可及,艰辛艰难,且愈来愈难。
愈加艰难,就愈加做不到,似乎进一步让“不被看好”得以印证。
如此,走向无法摆脱的恶性循环。孩子的自信在怀疑中也逐渐丧失并迷失方向。
原来,你说得没错,我就是做不好…这是真的。
起初,只是来源于对自己会做不好的担心焦虑,在这种反复循环中,逐渐升级演变成为对“我做不好那可怎么办”的恐惧。
做不好的同时,更无法接受自己的“做不好“。普通的任务和目标被赋予了沉重的意义。
孩子更加无以适从。
如此,父母越不希望看到不好的结果,结果却越是屡屡发生,越是屡屡发生,又越是不再被看好。
当孩子开始往复于自我怀疑之中,孩子内心世界是挣扎的,因为这似乎已经变成破不了的魔咒。
但恐惧和焦虑的情绪需要本能的释放。
孩子通过所谓的不良行为来释放不满的信息或是用愤怒表达你的不接纳和不支持,分离的恐惧也是这么产生的。
于是,所谓的多动症就来了,所谓的注意力差就来了,所谓的攻击就来了,所谓的胆小内向也来了…
其实孩子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父母则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父母的管教就这么逐渐失灵,故事就这么没有头绪的演绎下去。
孩子不被信任时,就相当于被贴上了一个大大的负面标签。
当贴上标签,你就很容易丢弃耐心,丢弃与孩子爱的链接。这就让本就远谈不上强大的孩子,很容易开始怀疑是否还被爱。
怀疑爱真得能如期而至吗?真得可以伴ta前行吗?要知道在爱的背书下,独行才能变成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怀疑是否被爱,对分离的惧怕也油然而生,孩子的世界与你链接的通道也可能就此阻隔,是否被爱,变成了需要确定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你和孩子之间的链接被阻断,你说什么他们都是听不进去的。
当孩子发现他总是不值得那么被信任相信的时候,他的成长如同被撤去了成长的支点,抽去了向上攀登的梯子,孩子向前的道路在父母眼里也变得没有第二种可能。
更糟糕的是,如果抽去了梯子,那更是意味着孩子的退路也要被切断,这是孩子最惧怕的。
孩子就这么不明不白,但却就这么如你所愿,就这么按照你不被看好的结果义无反顾的走下去,孩子也就这么逐渐被你冠以逆反的头号。
然而,当孩子总是跟你对着干的时候,内心也一定是伴随着一种呐喊。因为他们赖以依靠的关系无法让人安宁!
相信孩子其实并不难。
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会总是做不好,会总是做错。
孩子总有做得好的地方,总有做得好的时候。只要你回过头来去发现,这些都一定是真的。
这种对孩子的看见其实就是对他们的相信。
而相信里面是可以容纳孩子对错好坏的,这种容纳也是孩子生长出自尊和自我的重要源泉。
因为这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好是坏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是你的孩子才是最终于的,被爱才是最重要的。
相信下面的孩子也没有骄傲或不骄傲的概念,何况骄傲本身并不是贬义词,因为它本身就与自尊相连。
从某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地方开始,肯定他们可以做到的地方,用肯定来表达你们的信任。
肯定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化学反应催化剂,因为肯定是最直接的认同,认同之下还有不能达成的协议吗?
孩子如果固执地手握着自己的节拍器,那就相信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
这样,即使演奏不下去了,也定会反过身来寻求你的“管教”,定会反过身来寄望于你给予建议。
此时,还有什么会不在你的掌控之中呢?而在关系里的孩子,也不会成为独自荡漾在汪洋中的一条船。